第77章 大调整(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杨家杨元奇为禁军主将,手里有两军编制,精锐约七千余人。平夏城守军章楶打算放八千余人,其中一军禁军三千精锐。这些部队大部分从定边调集过来,这就有点说不过去。
政事堂倒不是认为杨家会干什么,也知道也干不了什么,但这里面关键在于制衡的原则,这个口子一开,千里之穴溃于蚁穴就在于此。
整个大宋有这种声势的将门只有一家(甚至更盛),那就是折家,这是百年来逐渐形成的。事实上政事堂现在也在压制折家,给富贵不给军权。要知道折家直系子弟就有百人,大半都在军伍混饭,真正军权在握的也就折可大和折可适。
章惇从来不在意这些小节,他的目标很明确,一切为了宋夏之战,他并不觉得这个调令有什么不妥。再说现在最不妥的是他这个大宋朝左仆射加门下侍郎,右仆射都没有。
曾布提出疑虑:“与其把定边禁军放回定边,又从定边厢军中调集过来,这岂不是空耗人力,还不如留下部分定边禁军守平夏城。”从军事调动看,这的确更加合理,一定程度也限制了定边军的增长。
李清臣态度很明确:“难道西北边境只有杨家?!”杨家军能战,多赏赐就是,何必短时间内如此一扩再扩。
章惇道:“章楶作为边帅这个提请并不过份,倒不是只有杨家,可能这样最合适。至于部队,倒是可以商议。”章惇这时候想到了杨元奇和苏轼,这是他心里绕不开的节。他不会故意去折腾杨元奇,却也绝不可能袒护或者帮他。
蔡卞说:“杨家世代受皇恩,元佑一朝更是名声鹊起。臣听闻杨家扈三娘之女与皇后娘家有婚约,更听闻杨元奇大儿子有攀附之意,这时候更应该戒骄戒躁。”现在想想杨家元佑这九年来的确声势大涨令人侧目。
这不是当年的政事堂,这个政事堂没有谁会为杨家多说什么,更不会有人提及杨家的升迁是自身在前方用命。杨家最大的遗憾在于作为西北将门,他们的利益点更和新党对外政策契合,但他们却更靠近旧党人员。
泾原路最后的一连串调整怎么看都透露着诡异。
杨兴武以宣威将军(从四品武散阶)步军都指挥使(正五品武职)任泾原路兵马副总管,驻守平夏城。以原杨家军两营加定边厢军索超军组平夏城禁军,编制三千人,军指挥使索超。分别调集环庆路和泾原路各一军厢军驻守平夏城。
这个任职对杨兴武提拔聊胜于无,散阶提到从四品武职,给了个正五品武职。有点诡异在于职官观察使没了,最大的诡异在于后续对杨家军的调整。
杨家军依然驻守定边,主将依然还是杨元奇,关键现在的杨家军实打实是两军十营,编制定额六千。等于一场战打下来,杨家军把编制打没了,这还是一场胜战。
别说杨元奇,泾原路帅府对这个调整都摸不着头脑颇有微词,平夏城一战中,杨家军实在付出良多,甚至首功也不一定就是姚雄,只是姚雄表现更加辛苦。
最后,还是章楶实在感觉朝廷这个举动有些难堪,把平夏城厢军调整的事务交给杨兴武,他本就是兵马副总管,刚好办这事就是。
杨兴武以定边晁盖一军为班底,把泾原路厢军打散,组两军厢军,编制各2500人,厢军指挥使分别为晁盖和朱武,以燕小乙为虞候调平夏城。最后这个调动实属无奈,杨家军只余百骑哨骑,这还是章楶实在被杨元奇缠得没办法,东拼西凑补过来的马。
杨元奇笑得有点苦,朝廷最后还不忘提了一个正五品定远将军散阶给他,给自己儿子杨过也弄了个正八品,只是这些在杨元奇眼中更具讽刺。
大宋朝廷对于边境武将的压制有个完美体现,这次调整过程中杨家实力是有提升的,官职更是如此,但制衡却是非常明显,在索超这个任职上就是如此,索超靠近杨家,却不是杨家家臣出身,杨兴武作为总管他是领兵的,但平夏城禁军称不上杨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