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杨光华加官皇城使(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徽宗在心里做出了决定,要撤掉任忠义的皇城使职务,由杨光华兼任。

徽宗认为,杨光华兼任皇城使,肯定要比任忠义强一百倍。徽宗觉得,经过跟杨光华二年多的朝夕相处,已经对杨光华有了一个全面、深入的,也是准确的了解和认识。他坚信自己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这么思虑了一会儿,他就考虑到了一个现实问题:任忠义的身份非常特殊,处理他的问题就特别敏感,稍不注意,就会牵涉到哲宗,就会被某些好事的人抓到把柄,跟哲宗联系起来做文章,说闲话,瞎议论。所以,把任忠义从皇城使的位置上拿下来,让他去哪里?怎样处理才能既达到了目的,又不会带来副作用?这,的确是棘手的,不容有半点大意的问题。

这么一想,他就两手按住龙椅的扶手,欠了欠身子,对杨光华说:“光华啊,咱们研究了球球的提拔问题和军事军队管理的改革问题。也许是触景生情连锁反应吧,自然我就联系到了另外一个现实的、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皇城司的问题。”

“皇城司的最高长官皇城使啊,从我登基以来就没有像模像样的干过事儿,自然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太后在还政的时候,还有在崩世前交代身后事的时候,都给我说,要发挥好皇城司的作用,要高度重视皇城司的管理和作用。可是在我这里呢,却看不到皇城司有什么重大作用。就说几件事,当初曾布派人跟踪我派出去杭州的人,还监视我在京城的一切行动,我却没有接到过皇城司的报告。他们还不如梁师成那几个人。特别是皇城使任忠义,今年都快要过去了,一次都没来见我,更不用说向我汇报工作了。我研究过,大宋立国以来,每一届皇城司,都没有像这一届这样无所作为。朝廷养着这么一两万人的队伍,却是这么一种状况,我看谁当皇帝都不会满意。所以呀,我得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就是让任忠义换个地方。但是呢,让他去哪里、怎么处理才能让他既能够愉快接受,又不至于引起他的不满,免得有人在这上面做文章,说我是对先帝怎么着等等等等。我就想听听你的想法?”

杨光华觉得,这是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也是个棘手问题。首先说,任忠义身份特殊,他是朱皇后的弟弟,虽然不是亲弟弟,可谁又敢明说呢?哲宗对他可是非常重视、特别信任的。再说,皇城司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皇上必须高度重视,善于发挥他的作用,而他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机构和部门所不能代替的,也代替不了。鉴于这两个特点,杨光华回答说:“皇上,您既然决定要解决皇城司的问题,只需让皇城使换个地方就行了。这问题不难,咱们可以比着葫芦画瓢。当初您在还没有亲政的时候,为了解决文件流转问题,需要把负责诏书签审的中书舍人和给事中,换个地方当官,您和太后采取了很有效、也很有艺术性的办法,至今我还记忆犹新。这一次,最多涉及三个人,这工作好做多了。”

徽宗一听,觉得杨光华这个思路,确实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问:“哦,让皇城使去哪里呢?谈谈你的看法。”

杨光华没有犹豫,说道,“其实,皇上您已经想到了办法,只不过是要考考臣。臣就斗胆把您想好的办法,再重述一遍吧。”

徽宗忙伸出右手略一抖动,道:“说,快说。”

“皇上,您是不是想让皇城使到大理寺去呢?从品级上来说,皇城使现在是正四品,大理寺卿是正三品。而现任大理寺卿已经六十八岁多点,身体也不太好。所以呀,您大概是想,让皇城使接任大理寺卿,这样等于给他提了两级。而我们呢,可以提前做一下大理寺卿的工作,这个工作啊,让张商英去做就行了,实在不行就让宰相去做,动员他提前退休。”

徽宗一听这话,立即兴高采烈,又用右手的拳头砸了一下左手掌心,说:“好,真是个好办法,光华呀,你算是说到朕的心里了,朕真的就是这么想的。这事啊,就这样定了。至于由谁接任皇城使呢?你有想法吗?”

杨光华知道,安排官员、提拔官员,这是最为敏感的事情,无论曾布,还是章惇,都在这事上翻过船。就连蔡京,前不久也差点儿因此出了问题,所以他绝对不能让皇上觉得自己在盯着这个权。这个权本就是皇上的,他只需要给皇上点火,让皇上按他点火照亮的那条道去走,就可以了。所以杨光华就说:“皇上让谁当什么官、当多大官,这是您皇上的权利。这个权利,谁都不能交给他。您可以征求别人的意见,比如宰相,比如我,又比如张商英,军事问题嘛,下一步还有高球,您可以征求他们的意见,但是您不可以让他们做主,让他们意图操控官员提拔升降的事项。您给我和宰相下放了很多的权利,但是这个权你什么时候都不能放。”

其实杨光华心里很清楚,徽宗不会放这个权的。他对于这个权,还有财权、军权,他都不会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