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治国如儿戏临阵换相(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钦宗的话刚落音,杨光华就马上让皇上贴身太监于欢安排人去叫何栗、孙甫和曹辅,然后自己提笔拟写委任圣旨。

眨眼功夫,圣旨就写完了,钦宗看过,盖上玉印,又签了名,然后就问杨光华:“刚才,朕在跟白时中和吴敏谈论关于金军进攻咱们的时候,你该是都听到了吧?”

杨光华点点头说,“启禀陛下,臣都听到了。”

钦宗便问道:“那好,趁着他们三位还没到,你说一下,眼下该怎么办?”

钦宗这样问自己,在杨光华的预料之中。自从他到钦宗身边以来,他的地位可以用一落千丈来形容。重大的事项,钦宗并不是首先问他,而是首先问耿南仲;要研究具体的重大事项怎么处理,钦宗会找来白时中和吴敏,跟他们商量,杨光华只负责记录。这样,事情少了,杨光华倒也乐得清闲,并且他能够有机会观察研究钦宗,以及他手下的这些重臣们。他也对耿南仲、白时中和吴敏等人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至于应对金军攻宋这个特别重大事项,杨光华自然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倘若他不是李煜附身的杨光华,那么他一定会立即提出大战金军的作战思路和战略战术,甚至会主动要求带兵守卫京师,直到将金军击退、大宋获胜。可眼下的他,特殊使命在身,他当然不会那样做。

他知道钦宗现在的思想很纠结很矛盾。他已经看出来,钦宗有抗金的想法,他自然不想让金军如此的欺负他的大宋,更不想做亡国奴。可是他的骨子里又有他的老爹、爷爷、老爷爷、老老爷爷的血脉,胆小如鼠委曲求全保命为先是他们这一脉的底色,因此又担心惹恼了金军下场更惨,于是思想上的矛盾自然步步加深,纠结得愈加严重。眼下他突然把白时中和吴敏这两个徽宗留下来的重臣开掉、却换上了这个何栗和孙甫,很显然就是借机铲除异己、培植自己的势力。稍有点军事学识的人都知道,临阵换帅是大忌,可钦宗不知是不懂还是故意为之,却视关乎国家危亡的特别重大事项为儿戏,毫无顾忌地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杨光华对何栗和孙甫还是有所了解的。何栗作为政和年间的状元,学识确实不浅。要说做个一般的官员,甚至做个朝廷的中高级官员,也不会很差;可是让他做宰相,掌管大宋的全局,掌管如此大的一个国家,把国家的命运交到他的手上,那无疑是儿戏之举。而进士出身的孙甫,学问不差,能力也不赖,为官也还算清廉。可是让他做枢密使、兵部尚书,那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他和这次给他配的助手曹辅,都没有管过军队,也从来没有带过兵,至于是不是研究过兵书、兵法,杨光华不得而知,可他只知道一点,那就是何栗、孙甫和曹辅,都是钦宗做太子时,走的比较近的,交往比较多的,关系自然是密切的。当年,曾经因为有人向朝廷告发,何栗为苏东坡翻案,蔡京得知后,非常恼火,撺掇徽宗,要把他贬到被称为天险的四川去任职。太子得知后,亲自找到徽宗,要求把何栗留在京师戴罪立功。太子出面力保,并且承担了责任,徽宗那时候又懒得管事儿,都是由杨光华处理。蔡京作为宰相,无论何事,都越不过杨光华这堵墙。当徽宗给杨光华说了这个意思之后,杨光华只说了一句,“皇上您不用再费心这事,臣会安排妥当。”就把何栗又留在了京城,并交由太子“酌情处理”。此事,也是钦宗对杨光华好感的成分之一。在王甫担任副相不久,杨光华就征求太子意见,让何栗接任了御史中丞。钦宗登基后,何栗的官职不断提升,眼下已经是资政殿大学士、兼任开封府尹。而孙甫,在钦宗登基之前,只是一个礼部的员外郎。钦宗一登基,就把他提拔成了中书舍人和给事中。

由此可见,钦宗不考虑因人而异、因才而用,而是完全以自己的喜好和印象、以及个人感情,决定朝廷重臣的使用,尤其是在金军步步紧逼、马上就要打过黄河,威逼京师的情况下,却用这样的人做宰相和枢密使、兵部尚书,岂不是天大的笑话?在国难当头、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居然还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岂不是荒唐滑稽?朝廷眼下的确无人可用,可当初为何听信耿南仲的话,把能统兵善打仗的李纲赶出朝廷?如今又到了如此危急时刻,难道不能把李纲召回吗?还有在徽宗朝曾经屡立战功的张书夜,眼下也在京城,只因为当年曾经跟随童贯征战,钦宗登基之后,就将其晾在一边,不予重用,甚至官级降了三级。这一切令杨光华感到,当年的徽宗帝荒唐昏庸,而他这个儿子确是无能糊涂加狭隘。

这段时间以来,杨光华也一直在琢磨和分析,钦宗为什么要把他要到自己跟前?单单是对他的欣赏和重视吗?他来到钦宗跟前才发现,并非如此。钦宗心中真正相信倚重的还是耿南仲。而他,似乎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