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彭玉麟:晚清“雪帅”的刚直人生(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坎坷早年
彭玉麟,晚清名将,出生于1817年1月30日,即嘉庆二十一年十二月十四日。他生于安徽安庆府怀宁县三桥镇,父亲彭鸣九时任当地巡检。彭玉麟的祖籍为湖南省衡州府衡阳县查江,家族在明代洪熙年间因先人彭显明在衡州任职而迁居于此。
彭玉麟早年的经历颇为坎坷。道光十年(1830年),他在家读书;次年,即道光十一年(1831年),时年十六岁的彭玉麟随同父母返回湖南衡阳老家,处理祖母胡氏的丧事。同年,他进入位于衡州府城的石鼓书院学习。不幸的是,由于父亲彭鸣九长期在外任职,家中田产遭到亲族及地方势力侵占。这一变故加上其他压力,导致彭鸣九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因病去世。此时,年轻的彭玉麟才十八岁,面对家庭困境和外界的压力,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欺凌,遵照母亲王氏的建议,选择暂时隐居于石鼓书院,并开始游学各地寻求出路。期间,他曾加入衡州协标营担任司书一职,依靠微薄的军饷维持生计。
直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彭玉麟的人生迎来了转折点。那一年,衡州知府高人鉴偶然间读到了彭玉麟的文章,对其才华大加赞赏,并邀请他到府中进一步深造。随后,在1843年,彭玉麟正式获得了诸生的身份,这标志着他在科举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不久之后,他还受到了学使陈坛的认可与支持,被补充为附学生员,并再次回到了衡州协标服役。
二、诸生从戎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湖南地区爆发了一场由新宁人李沅发领导的起义,这场动乱迅速蔓延到了湖南、广西等地。面对这一局势,次年的1850年二月,时年三十五岁的彭玉麟作为衡州协标兵的一员被派遣前往镇压叛军。他随军渡过湖南靖州神滩,穿越黄罴岭,一路挺进至藕团和贵州黎平牙屯堡,并在下温与起义军交战取得了胜利。随后,在四月份抵达金峰岭后,彭玉麟率领部队成功生擒了起义领袖李沅发。尽管彭玉麟是文官出身,但在这次军事行动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指挥才能和勇气,赢得了上级官员的高度赞赏。
战后,鉴于他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彭玉麟被授予“临武营外委”的职位,并获赐蓝翎以示嘉奖。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彭玉麟拒绝了这些荣誉及物质奖励,选择前往耒阳朋友经营的一家当铺工作,担任管账先生。这显示了他淡泊名利的一面,以及对个人志向追求的坚定态度。
咸丰二年(1852年)春天,彭玉麟获得了博士弟子员的身份,继续替人管理质库,居住在耒阳南关外。同年,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太平军进攻长沙并向耒阳逼近。面对威胁,彭玉麟果断地变卖了自己的所有财产,用所得资金帮助当地县令招募士兵进行防御准备。由于耒阳已经做好充分准备,太平军最终放弃了对该城的攻击。事后,彭玉麟并没有要求官方给予任何表彰或补偿,仅仅请求归还之前借出的资金用于抵抗。这一行为让他的名声更加显赫,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话。
同年七月,彭玉麟返回衡阳老家。八月间,其母王氏不幸去世,这对彭玉麟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就在这一年里,湘军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曾国藩得知了彭玉麟的事迹后,对其十分钦佩,极力邀请彭加入自己正在组建的新式军队——湘军。经过考虑之后,彭玉麟同意了曾国藩的邀请,并与之合作共同创立了湘军水师。他们不仅采购了先进的洋炮装备,还着手建造大型战船,并制定了详细的训练制度和作战章程
三、湘水扬波
咸丰四年(1854年),湘军在衡州的船厂竣工,标志着其水师力量初步成型。此时,湘军拥有五千名湘勇,并被编为十个营,其中湘潭驻有四营,由褚汝航、夏銮等人领导;而衡州则驻扎了六营,以彭玉麟、杨岳斌等人为首。在这支新成立的水师中,除了彭玉麟之外,其余各营多由武官统领,但他们在奏报事务时都需依赖彭玉麟,因此彭玉麟实际上成为了水师的核心领导人,并且对初期制度建设贡献良多。
同年,曾国藩发布了《讨粤匪檄》,号召并组织湘军北上对抗太平天国。这支军队包括了一万七千余人的水陆两军,从衡州出发。然而,太平军石祥祯部却在此期间击败了曾国藩所率湘军,并重新占领岳州,迫使湘军水师撤回长沙。与此同时,太平军林绍璋部攻占湘潭,威胁到了长沙的安全。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曾国藩召集诸位将领商议对策,最终决定采纳彭玉麟的建议,即集中兵力攻打湘潭。
按照彭玉麟的战略部署,曾国藩派遣褚汝航率领五营水师前往湘潭支援塔齐布指挥下的陆军。不幸的是,在执行这一计划时,曾国藩亲自带领四十艘战船和八百名士兵以及当地民团攻击靖港的太平军,结果遭遇惨败,曾国藩甚至因羞愧欲投水自尽,幸得身边人及时相救才免于一死。就在同一天,彭玉麟率领的一营水师已经接近湘潭十里的位置,并得知塔齐布的部队已取得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协同发起攻势,成功焚毁了大量敌方物资。随着守城的太平军溃逃,湘军顺利收复湘潭,不仅解除了长沙之围,也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使得曾国藩重拾信心继续东征。这场战役被视为湘军成立以来首次重大胜利,对于改变双方战斗态势具有重要意义,后来也被认为是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关键错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