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以工代赈(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金宇点点头说:“我的确去调查了一番,发现离开的人大部分都是去了城中五大家的的水泥作坊当了工人。所以我就十分好奇,秦承务是如何说动得了这些百姓的?”

秦刚看了看毛滂,发现他也同样感兴趣,便起身而言:“不知毛知军是否还曾记得,学生当初所提的救灾方略中第五个字?”

“第五个字,应该就是导。”毛滂点点头应道,“小友提出灾后要‘疏导灾民,以工代赈’,只是后来众官吏厅议时,对这八字理解不一,争论颇大,也就搁下不论了。”

秦刚说:“历来官府来赈灾,莫过于开仓放粮、赈济物品,外加劝勉安抚。但学生认为,这种措施无异于扬汤止沸。你们想想,士绅搭起来的施粥棚,总有结束施舍的一天,所以,灾民在这里无论能够吃多少顿,终归还是解决不了自己的下一顿饭在哪里的问题。所以这种救灾方式,简单、易行、也容易看到,可是实际能够起到的作用,只能用蜻蜓点水来形容了。”

“其实,细观过去每一次的灾情结束,真正让灾民摆脱困境的,依然只能是他们自已的努力。因为只有重新找回田地,把庄稼作物种出来,把东西生产出来,才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活所需。而躺在那里等待官府救济,要么躺成了刁民懒民,要么最后成了饿民蔽民。”

“所以,我才提出,救民莫若导民。我们应该把手头最宝贵的救济财物,投放在可以引导灾民自救的地方,又或者是在过去很难召集人手所做的事情上面。譬如修坝、筑堤、铺路、盖房等等。在南城外的那些人,学生只是告诉他们,躺在那里吃救济粮,又稀又少又吃不饱,而且随时都会没有。但是如果去水泥作坊做工呢,自己的一日三餐可以吃饱,下了工还可以拿到余钱买些米粮养活家里的妻小。这两个选择由他们自己来选,自然就很少会有继续躺在那里的了。”

金宇若有所思地问:“那么,秦承务觉得,南城外的这种方法可否推广到北城、东城?”

“既不可,也可!”

“此话怎讲?”

“所谓不可,是因为在之前疏导城南的灾民就有数百人之多,我高邮水泥会社目前只有十二处窑房,容纳之力已到极限,又怎能应付接下来的城北、城东两处?而所谓可,是指以军府之力,视高邮辖境,嗷嗷待工之处何止十几处,可用来疏导灾民去处的地方处处皆是。”

毛滂还是有点犹豫:“秦小友所言的‘以工代赈’,本官听了也甚为认可。只是此等做法,向来没有常例,只怕众官僚推行不下去。”

“谁说没有常例呢?”秦刚笑笑,这些日子,他在秦家庄睡足轩中把那些书也翻阅得差不多,关于过去一些典籍中有关赈灾方面的策略他也看过了不少,“《晏子春秋》就有记载,齐景公之时,‘饥,晏子请为民发粟,公不许,当为路寝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赁,远其兆,徐其日,而不趣。三年台成,而民振。故上悦乎游,民足乎食。’这便是最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