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远古脉法(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李介宾吃完饭后,晃悠悠的回到了自己的教研室。
而教研室里面,老唐跟老刘居然还没下班,而是正在讨论脉诊。
巧了这不。
不过也很正常,之前老唐门诊坐冷板凳,现在因为有李介宾给他当幕后黑手,他门诊量多了起来,一旦临床实践起来,肯定会想方设法弥补自己的不足。
作为一个中医,他不会号脉……这是不能承认的,承认了就太没面子了。
而老刘是会的,众所周知,《伤寒论》是王叔和整理的,而王叔和的《脉经》又是第一部脉学专着,乃是石破天惊的存在。
《伤寒论》里面,王叔和夹带了不少自己的私货,里面关于辨脉的内容,一直都有争议到底是不是仲景原着。
“阿宾,来了?快点说说,你怎么看这脉法?”两个人争的面红耳赤,看到李介宾来了,仿佛看到了救星。
李介宾看着两个大教授,冷哼一声:“拉拉扯扯,有辱斯文。”
两人这才坐直身体,目光炯炯的看着李介宾。
“远古脉法其实是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的......”老唐抬头,老刘低头。
“我早就说了,《内经》才是医学典范,你那《伤寒论》也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得来的。”
李介宾下一刻说的话,打击了老唐:“但是《黄帝内经》记录了十二诊法、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尺寸诊法......却唯独没有独取寸口诊法。”
老唐张大嘴巴,像掐着喉咙了一样。
而老刘则是嘿嘿一笑,示意李介宾继续。
“独取寸口是从《难经》开始的,而这《难经》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说明......”
《难经》这个难字,其实念作为难的意思。
又有《八十一难》的说法,因为这本书是用来为难《黄帝内经》的,里面针对于《黄帝内经》的疑问疏漏之处,进行了提问与分析。
而《难经》专论脉学的部分就有二十二难,是《难经》首倡的“独取寸口”,这一点得到了王叔和的大力推荐,特地编入了自己的《脉经》中,并且将脉象简化成了二十四种。
要知道,在《黄帝内经》里面可远不止二十四种脉象!
《黄帝内经》作为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经典,有如此的地位并不是因为最早,而在于经典二字。
不是没有比《黄帝内经》更早的,但是都是散碎不成体系的内容,因此难以称之为经典。
《内经》在对诸多古典医论收集整理的同时,对脉诊做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理,它兼容并包收载了脉诊的理论原则和多种脉诊方法,将许多失传的、方法各异的、不属于一家的内容都囊括其中。
《内经》的脉诊是遍诊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