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不让人喜欢的余华(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余华说,写小说传到底就是讲故事,我们可以假设这篇小说是通过一个人的口说出来给读者听。这个说书人对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和结局一清二楚,这叫上帝视角。这种写法适合宏大叙事,适合表现人物和深刻的思想。

也可以通过主人公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随着他的观察,一步步讲这个故事的背景、人物和故事展开,这叫主角视角。因为未来对于主角都是未知数,所有整个故事充满了悬念,页给了读者期待感。这种写法特别适合写紧凑的故事……

余华倒好,反向史铁森传授起写作经验。

史铁森无奈,把笔一扔:“不写了,睡觉。”

余华:“铁森,开水没有了,去伙房打两瓶。”

史铁森看看自己的轮椅,不知道说什么好。

“铁森,你洗衣服啊,等等。”余华把自己换下来的背心扔进盆里

很快,《北京文学》的编辑和一众参加改稿会的作家们见面了。

编辑先带大家去杂志社参观,其实也没有什么好看的,也就一个院子,十几个房间,里面放着写字台和藤椅什么的。

唯一有可看性的是陈列室,里面陈设着《北京文学》以往每期所出的刊物,墙上还贴着历任编辑的照片。

在照片中,大家看到了许多大师。有赵树理,老舍、张志民、汪曾祺。

负责这次改稿会的是一个姓林的中年男人,很严肃,他也是余华、史铁森的责任编辑。余华忍不住对史铁森道“有缘,有缘。”

林主编介绍说,《北京文学》创建于五十年代,前身是老舍担任社长的《北京文艺》和赵树理主持的《说说唱唱》,后来两个刊物合在一起,改名《北京文学》。

老舍的小说风格朴实,写作手法以白描为主,故事性很强。至于赵树理,更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小说更接地气。所以,《北京文学》上刊载的小说在外人看来都很白,但真正的作家才知道,这种很白的东西特别难写。因为祛除了卖弄文笔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如果你人物故事写不好的话,太容易露怯了。

《北京文学》带着两位创刊人的风格烙印,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另外,里面还陈列着不少北京文学旗下作家出版的实体书。

看到这么多文学大师的照片和作品,大家都是心生敬仰,甚至战战兢兢。

余华却不以为然,吐槽:“老舍的《正红旗下》又没有在北京文艺发表,摆这里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