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6)切勿轻视!脏腑间疾病传递的可怕后果(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本章节虽然显得有些啰嗦,但是等你细细品味,你会感觉很有意思,特别是在我之前的章节认真的听过或看过的,五脏五行各个方面的关系之后,我想对于今天所说的不难理解。

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系统。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它们各自的功能上,也体现在它们之间的病理变化上。关于“五脏所受的病气源于其所生之脏,传给其所克之脏,病气滞留于生己之脏,死于克己之脏”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是指某一脏腑对另一脏腑具有滋养、促进的作用。例如,木生火,即肝(木)能生心(火)。当肝脏功能失调,产生病气时,这种病气可能会影响到心脏,因为心脏依赖于肝脏的滋养。

五脏之间的相克关系则是指某一脏腑对另一脏腑具有制约、克制的作用。如金克木,即肺(金)能克肝(木)。如果肝脏病气过重,可能会影响到肺脏,因为肺脏具有克制肝脏的功能。

接下来,“病气滞留于生己之脏”意味着当某一脏腑功能失调时,其病气可能会滞留在生养它的脏腑中。例如,如果心脏功能失调,病气可能会滞留在肝脏中,因为肝脏是生养心脏的。

“死于克己之脏”则是指当某一脏腑的病气过于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克制它的脏腑也受到损伤甚至功能衰竭。如心脏病气过重时,可能会影响到肾脏(水),因为水克火,肾脏具有克制心脏的作用。然而这里的“死”并不是指真正的死亡,而是指脏腑功能的严重受损。

这一说法体现了中医理论中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通过调整五脏之间的平衡关系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我这么说,大家是否能明白,如果不明白,可以在评论中给我留言。我想大家从头读到这的话?这个理论你再反复思考之后会懂的,因为黄帝内经需要我们一生去学习,反复去学习。

在中医看来,五脏之间的相克相生关系,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当某一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气时,这种病气可能会按照相克相生的规律,影响到其他脏腑。那我们现在看看病气在脏腑的传递情况。

当心脏从脾脏接受病气时,病气可能传行于肺脏,滞留于肝脏,最后传到肾脏时可能导致死亡。这是因为心脏受到脾脏病气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肺脏(火克金),再影响到肝脏(木生火),最后传递到肾脏(水生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病气过于严重或持续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肾脏功能衰竭,从而危及生命。

脾脏从肺脏接收病气时,病气可能传行于肾脏,滞留于心脏,最后传到肝脏时可能导致死亡。这是因为脾脏受到肺脏病气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肾脏(金生水),再影响到心脏(火生土),最后传递到肝脏(木克土)。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病气影响到心脏这个“君主之官”,可能会导致全身脏腑功能的紊乱和衰竭。

肺脏从肾脏接受病气时,病气可能传行于肝脏,滞留于脾脏,最后传到心脏时可能导致死亡。这是因为肺脏受到肾脏病气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肝脏(水生木),再影响到脾脏(木克土),最后传递到心脏(火生土)。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病气持续影响心脏,可能会导致心脏功能的衰竭和生命的终结。

肾脏从肝脏接受病气时,病气可能传行于心脏,滞留于肺脏,最后传到脾脏时可能导致死亡。这是因为肾脏受到肝脏病气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心脏(木生火),再影响到肺脏(火克金),最后传递到脾脏(土生金)。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病气影响到脾脏这个“后天之本”,可能会导致全身营养的供应不足和脏腑功能的衰竭。

这些病气的逆转和传递过程确实可能导致病情的恶化和生命的危险。然而,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疾病的发展和演变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体质、病因、病机、治疗干预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因人制宜,通过调整脏腑之间的平衡关系、消除病气和补充正气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将一日一夜划分为五个阶段,并与五脏相对应,这是中医时间医学的一个重要观点,称为“五脏与时辰相应”。通过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根据脏腑的生理特性和时辰的对应关系,来推测人体在某些时段可能更易于出现疾病或者病势的变化,包括死亡的可能时间。

通常,人们将一天一夜分为五个时段,分别是平旦、日中、日铺、合夜、鸡鸣,它们分别对应着肝、心、脾、肺、肾五脏。

如果五脏有病,病气会各自穿行于其所克之脏。例如,心病可能影响到肺(火克金),肝病可能影响到脾(木克土),脾病可能影响到肾(土克水),肺病可能影响到心(金克木),肾病可能影响到肝(水克火)。这种传变过程可能会导致病情的加重和复杂化。

如果不能掌握治病的时机,病气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传遍五脏。这个时间长度可能因病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体质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如果病情严重且治疗不及时,病气可能在短时间内传遍五脏,导致全身脏腑功能的紊乱和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