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1)热病的病因,病症传变大揭秘(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热病,作为中医外感病中的一大类,其病因、病机及病症传变过程历来是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重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秘热病的这些奥秘。

从病因上来说,热病多因外感六淫之邪中的“热邪”或“温邪”所致。这些邪气往往具有炎热、升散、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等特性,一旦侵袭人体,便会引起一系列以发热为主症的疾病。此外,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也可能导致人体正气不足,从而增加热病的发生风险。

我们谈谈热病的病症传变。在中医看来,热病的发生发展往往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阳入阴的过程。具体来说,热病初起时,病邪多侵袭人体肌表,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表证;随着病情的进展,病邪可能逐渐深入脏腑,出现咳嗽、气喘、胸痛等里证;若病情进一步恶化,还可能伤及阴液,出现高热不退、口燥咽干、舌红少苔等阴虚火旺的证。

接下来我们看看黄帝和岐伯的对话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症、和如何传遍。

黄帝问:外感病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会痊愈,有的则会致人死亡,死亡往往会在六七天发生,痊愈会在十天之后发生,这是为什么呢?我不知道缘故,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足太阳经,即足太阳膀胱经,确实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被誉为“六经之长”,这里的“六经”指的是中医经典理论中的六条主要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和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以及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一部分。“人体的所有阳经都隶属于太阳经”这一表述,在严格的中医理论体系中,是需要进一步澄清的。

我们要明确的是,中医经络理论中的每一条经脉都有其独特的循行路线、所属脏腑、功能作用及病候表现。足太阳膀胱经作为一条重要的阳经,它确实具有统摄阳分、调节水液代谢、护卫体表等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即把人体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虽然足太阳膀胱经在阳经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它并不能单独完成所有阳经的功能,而是需要与其他阳经以及阴经相互配合,共同实现人体的健康与和谐。

作为六经之长,其经脉不仅连于风府(一个位于后颈部的穴位,是风邪侵入脑部的主要门户),更与督脉、阳维脉在这一关键部位相交汇,这样的布局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生理与病理意义。

督脉,作为“阳脉之海”,它如同一位威严的将领,统率着全身的阳经脉气,调节着人体的阳气分布与平衡。而太阳经,则因其与督脉的紧密联系,以及自身在阳经中的独特地位,被赋予了“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的重任。这意味着太阳经不仅参与着人体阳气的生成与输布,更承担着抵御外邪、护卫体表的重要职责。

当我们说“太阳经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时,实际上是在强调太阳经在人体阳气系统中的核心作用。它就像是一道坚固的防线,当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试图侵犯人体时,太阳经会首当其冲,通过其强大的阳气和经络网络,将邪气阻挡在体表之外,从而保护人体内部的脏腑不受侵害。

太阳经与督脉、阳维脉的交汇,还体现了中医经络理论中“经脉相通,气血相贯”的整体观念。这种交汇不仅加强了太阳经与其他阳经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全身阳气的流通与平衡,为人体的健康与和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岐伯接着说:中医理论认为,寒邪是外感六淫之一,其性寒冷、凝滞、收引,易伤人体阳气。当人体感受寒邪后,确实可能引发发热等反应,这是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的表现。然而,是否发热以及发热的严重程度,并不能单一地决定病情的转归和患者的生死。

“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病人就不能避免死亡了。”这一说法在中医理论中并非绝对。虽然阴阳二经表里同时受邪意味着病情较为复杂且严重,但并不意味着患者就一定会死亡。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但我们在实际临床中,即使患者出现阴阳二经表里同时受邪的复杂病情,中医也会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如针灸、汤药、推拿等,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期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当然,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时机、患者的依从性等因素都会影响治疗效果。

黄帝说:我想听听您讲讲伤寒的症状。

岐伯说:在伤寒病的第一天,太阳经先感受寒邪。这里所说的太阳经,主要是指足太阳膀胱经,它循行于人体的头项背部,具有统摄阳分、护卫体表的作用。因此,当太阳经感受寒邪时,正邪交争于表,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出现头颈部疼痛、腰脊部肌肉僵直等表证症状。这些症状是机体在抵抗外邪入侵时的正常反应,也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