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9)气血偏盛的虚实两面:表现特征+调理渠道(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黄帝问,人最重要的就是气和血,您说的血偏盛是虚,气偏盛也是虚,难道就没有实吗?

岐伯说:多余的就是实,不足的就是虚”,实际上是在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状态下的一种基本判断原则。

气偏盛则血不足是气实血虚”时,气与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滋生。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而血则负责濡养全身脏腑组织。若气过于强盛,超出了正常的生理范围,可能会过度消耗或制约血的生成与运行,导致血相对不足,形成所谓的“气实血虚”状态。

“血偏盛则气不足是血实气虚”,则是指当体内血液充盈过度,超出了正常生理需求时,可能会反过来影响气的生成与功能发挥,造成气的相对不足。这种状态下,虽然血液看似充足,但由于气的推动、调控作用减弱,反而可能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如血瘀、气滞等。治疗时,同样需要注重气血的调和,既要考虑去瘀生新,又要兼顾补气行血。

岐伯说:血与气的关系如同日月星辰,相互辉映,共同维系着人体的健康与平衡。当血和气各自偏离了它们本应坚守的岗位,失去了那份默契与和谐,确实会陷入一种“虚”的境地。这就像是一支乐队,如果鼓手和钢琴家各自为政,不按乐谱演奏,那么整个乐章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失去原有的韵味。

而关于“人身络脉和孙脉的气血都流注到经脉,如果血与气混杂就成为实了”这一说法,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中医经络系统中,络脉和孙脉如同小溪细流,它们将气血缓缓输送到更大的经脉之中,这些经脉则如同江河,汇聚了全身的气血精华。正常情况下,气血在经脉中是有序流动的,它们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活动。

然而,当某些因素导致气血在经脉中流动不畅,或者气血本身的状态发生异常(如气滞血瘀、气血两虚等),就可能出现血与气混杂的情况。这种混杂并非简单的物理混合,而是指气血之间的关系失去了平衡,导致它们无法按照正常的规律运行。在这种情况下,气血的“实”并非指其数量上的充盈,而是指其功能的紊乱和状态的异常。

在中医的奇妙世界里,血与气的关系微妙而复杂,它们如同两位默契的舞者,在人体的舞台上演绎着生命的旋律。然而,当这两位舞者不慎“绊脚”,即血与气混杂并逆着经络的指引而上冲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厥病”就可能悄然上演,让人措手不及,仿佛瞬间陷入了死亡的边缘。

想象一下,这就像是体内的河流突然倒灌,本该滋养万物的水流却逆流而上,冲击着脆弱的堤岸,威胁着整个生态的平衡。在人体中,这样的逆流会导致气血严重失衡,头部作为气血汇聚的高地,首当其冲,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从而引发突然昏厥,症状之剧烈,犹如暴死一般。

但中医的魅力在于它的辩证与灵活。面对这样的危急情况,治疗的关键在于引导这股逆乱的气血重新找到它们的归途,让它们能够顺流而下,回归本位。如果气血能够及时得到这样的疏导,患者就有可能从死亡的边缘被拉回,重获生机。

然而,如果气血被顽固地“堵”在了上方,无法顺利下行,那么情况就会变得十分棘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股瘀滞的气血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害,甚至导致生命的终结。

因此,对于大厥病这样的急症,中医强调“急则治其标”,即首先要迅速采取措施,引导气血下行,恢复其正常的流动状态。同时,也要注重查找导致气血逆乱的根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防止病情的反复和加重。

在这个过程中,中医的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它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手段,调整人体的气血平衡,激发人体的自愈能力,帮助患者度过难关,重获新生。

黄帝问:实是通过什么渠道来的虚,又是通过什么渠道来的?希望能听您讲一讲虚和实的形成关键。

岐伯说:阴经和阳经都有起到输入和汇合作用的腧穴,以互相沟通”,这不仅仅是对人体经络网络的一种描述,更是对生命奥秘的一种深刻揭示。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它们遍布全身,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是人体功能活动的重要基础。而阴经与阳经,则是经络系统中两大主要类别,它们分别承载着不同的气血属性和功能特点。然而,尽管阴阳有别,但它们之间却并非孤立无援,而是通过一系列特定的腧穴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

这些起到输入和汇合作用的腧穴,就像是经络网络中的交通枢纽,它们不仅连接着阴经与阳经,更连接着人体内外、上下、左右各个部分。通过这些腧穴的沟通作用,气血得以在阴阳之间自由流转,从而实现人体的整体协调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