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领主大人对生活的思考(上)(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十九章领主大人对生活的思考(上)
孙林父不姓孙,“孙”是公孙的变种,也是一种尊称。
他刚才的问话不是挑衅,而是在探问韩厥是否升迁。
春秋时代,各国的王氏后裔被称为“公族”。现任国君的孩子被称为“公子”,国君的兄弟被称为“公叔”,公叔的孩子则被称为“公孙”。与国君的血缘关系远了后,也有人想出种种变通方法,比如像孙林父这样,去掉“公”字,简称“孙”。又比如一代兵圣孙武,原本姓田,这个姓是当时的齐国君姓,他应该被称为“公孙武”,但为显示与齐国君氏决裂,他改姓“孙”。
当然,也有人把“公叔”简称“叔”,或者将“公叔”改为“公输”,比如“公输班”。也有人宁死不愿意更改,一直保持“公叔”这个姓氏到如今。
以上那群人被称为“公族”与“宗族”。称呼前头带“公”的人就是“公族”,否则就是宗族。他们都是王权的有力支持者,也是王权斗争的主要参与者。
晋国经过长达百年的王权斗争,后来的国君接受了这个教训,于是规定“公子”都禁止居住在国内,必须去国外定居。只有当现任国君死后,由卿大夫决定迎立何者为国君,那人才被接回国内。但这一举措,使得晋国没有了公族。
于是,自感王权力量单薄的晋公室决定:让那些没有进入卿大夫行列的功臣之后成为“公族”,这些人都是卿大夫的接班人,他们有资格成为卿大夫,所以他们总是虎视眈眈的盯着现任卿大夫,唯恐不乱的挑剔着卿大夫的毛病,以便将现任卿大夫斗下去,自己好占据空出来的位置——这种心思正符合晋国国君的心思。
然而,这群公族毕竟是功臣之后,有的还是现任卿大夫的后代,所以卿大夫也不希望他们闹的过分,而国君方面也不希望那群小叛逆过分激怒卿大夫,于是,历任公族大夫就必须选择一个国君与卿大夫都满意,且威望足以压制小捣蛋鬼的人物。韩厥就是这样的人物。
韩厥侍奉四代国君,每次遇到现任国君去世,朝堂结构剧烈调整的时候,“老救火队员”韩厥就被任命为“公族大夫”,等到朝堂格局稳定下来,国君想起了韩厥的功劳,就会将他解除公族大夫的职位,等到他上面的卿位空出来,韩厥将第一个顺位升迁。
赵武想点头,可齐策拍了他的右腿,赵武只得摇头,只听齐策解释:“家主年幼,朝堂的事情不太清楚,韩伯昨日倒是来过,只是看了看家主的安排,吩咐了一点小事而已。”
孙林父微微撇嘴,又问:“我听说魏氏、韩氏、范氏正在调遣人手,准备将这些人手赠送给赵氏……我还听说,当日那几家在新田城闹的动静那么大,其中有一个惊天大秘密,是吧?”
齐策笑了,反问:“卫君还在新田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