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杨廷麟马走保定府(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新和县南十里,苏添村卢象升督标营驻地。
卢象升坐在土炕上,刚处理了一些军务,他拖着一脸的疲惫,忽然望着杨廷麟说道:“伯祥,你明白嚒?我等差不多已临绝境了。”
他没有等杨廷麟接话,又有些沮丧的接着道:“我带兵经年,身历百战,还从来没有遇到过今日这般的局面。
你瞧瞧,将士们饥寒碌碌,骨瘦如柴,连日行军,疲惫不堪,却无丝毫补充,且还要时刻准备着与奴为战。
将士们都明白的很,这就是在等死,不是死于奴贼的锋刃,便是死于饥疲。
如今,使将士没有四散而去的只是最后那一点忠君报国之心罢了,而朝廷,不惟不知激励士气,反而用尽诸般手段,来瓦解军心,沮丧将士们的报国之情。
如此下去,我怕有些人会铤而走险,但叫一队人马鼓噪而去,全军不瓦解,也差不多了。
伯祥,局势岋岋,当如何是好啊!”
杨廷麟闻言,竟从炕上跳将下来,有些担心的说道:“我也是担心,怕大军不能够坚持许久。
两军对垒之际,安危生死,就判在呼吸之间,如何能使将士们楞腹作战?
目前惟有一个办法,就是,移兵畿南三府之地,筹募粮草,休养军马,待旬月之后,将士稍复,军心重振,再寻敌决战。
不然以饥疲之士,当虎狼之敌,难免覆没,于国何益啊?”
卢象升只是苦笑着摇头,面容颇有些悲切,却并未做声。
杨廷麟望着他,有些急切的接着说道:“畿南三府之地,虽也有些匪、旱之灾祸,然并未十分残破,民心仍未尽失。
九老,若能移军广、顺之间,号召士民,则不但可缓粮草之急,使无匮乏之虞,且义民亦将会四方云集。
从前金人亦曾南下,太行山麓,义民蜂起,纷纷结寨以自保,共与金贼对抗。
无奈南宋朝廷却立意主和,使岳少保北伐之谋成空,太行山与冀南父老,无不痛哭绝望,诚为千古之恨事,每每言之,切齿痛心。
公,平生以岳少保自勉,何不承岳少保遗志,联络畿南三府之父老,共御强虏?
此议,于畿南三府士民而言,既是救国,亦是保家,必能闻风响应,执干戈,以为公之前驱。”
杨廷麟的这番建言,于目前情势下,单纯就军事上来说确属上策,但是这一点却并未打动卢象升的心,倒是他的慷慨激昂的神情,到使卢象升深为感动。
卢象升默然不语,沉思良久,方叹了口气,才说道:“伯祥,你之所提,确属上策,但我却不能用,我只可用下策,派人赴真保之间,寻刘绵竹,以作秦庭之哭。”
“既为上策,何以不用?”杨廷麟闻言,极为不解的问道。
“这还不明白嚒?”
卢象升突觉胸中一阵刺痛,他站起身来,在土炕沿边,低着头来回地踱了几步,才又接着说道:“十一月以来,枢臣与权珰,相互盘结,蒙蔽主上,
疏、揭交攻,环顾朝堂内外,尽伏危机,交相嫁祸于我,如今,弟更以待罪之身,暂统军务,常不知何时就逮,
倘此时我移师广、顺,则朝廷必定加以临敌畏怯之罪,不出旬日,缇骑就要前来,与其死于西市,何若死于沙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