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于谦(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茅大芳慷慨陈词,不过高逊志却并不着急。

事实上,盲目乐观的茅大芳不是第一次起高调了.

去年南军灵璧决战大败,建文朝廷一片哀嚎,谁都知道军事上已经彻底没指望了,只有不知兵的茅大芳,还真信了梅殷梅驸马在淮安的十万老弱残兵能逆天改命,还特意寄诗给梅殷。

“幽燕消息近如何,闻道将军志不磨。

纵有火龙翻地轴,莫教铁骑过天河。

关中事业萧丞相,塞上功勋马伏波。

老我不才无补报,西风一度一悲歌。”

诗不错,激励梅殷率领淮安守军效仿楚汉之争时的萧何那样当后备军最终逆转局势,但梅殷这种托孤大臣级别的死忠分子都知道不能出城去送,于是随手给烧了。

高逊志略作思忖之后道:“此事容我仔细斟酌。”

茅大芳自然信得过高逊志的为人,不过还是说道:“希望高太常替我保密。”

高逊志点了点头道:“嗯,我明白。”

“没关系,这段时间我会在江宁镇停留一阵子,你可以仔细考虑清楚了再来找我。”

茅大芳留下了联络方式后离开了。

房间内只剩下高逊志。

他坐立不安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茅大芳的那番话。

高逊志当然心动了,但他很清楚,他在儒林的影响力,还不够掀起这种针对变法的,能影响整个大明的大论战。

“茅大芳想要我做的,恐怕仅仅靠我自己,是做不到的。”高逊志喃喃自语着。

高逊志虽然在儒林中威望极高,但他永远高不过另外一个人。

想要真正捍卫儒学道统,只有那个人出山,才有可能做到搅得江湖倾覆,庙堂倒悬。

——衍圣公。

准确地说,是衍圣公南宗。

之所以有南北两宗之分,是由于靖康之乱时,山东义军并起,这些义军在抗金的同时,也冲进阙里的孔庙和孔府,以致使其家所蓄藏荡然云散,到了建炎二年,义军的冲击和金兵的南下,使四十七代衍圣公孔端友在曲阜再也呆不下去了,以“赴扬州陪效祀(找完颜构)”为名,匆忙南奔,迁居浙江衢州,完颜构当然高兴,便给孔端友修建了家庙,并不断对他们赐田赐产,继续扶植,这便是史上所称的孔氏衍圣公南宗。

南宗孔端友没有儿子,其弟孔端操的儿子孔玠承袭爵位,其后子孙孔搢、孔文远、孔万春、孔洙都享有南宗“衍圣公”的封号,共传五世。

留在曲阜的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的次子孔璠,被伪齐刘豫政权封为了衍圣公,孔璠的三子孔摠的儿子孔元措又被金人封为衍圣公,这便是孔氏北宗。

显而易见地是,在绝大多数读书人的心中,对异族摇尾乞怜、本就是分支的北宗才是不正宗的,因此,至元十九年忽必烈统一后讨论这个问题时,众臣皆以寓衢者为大宗,于是召南宗衍圣公赴阙,想要让其回曲阜主持奉祀。

但这位衍圣公孔沫以先世庙墓在衢州,不忍离去,毅然让衍圣公爵位于曲阜宗弟孔治,并以母老为由,乞求南还,忽必烈赞叹其“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后也”,于是拜为国子监祭酒兼提举浙东学校,给俸养廉,并予护持林庙玺书。

到了明代,南方文风鼎盛,南宗更是连着出了几位横绝一世的大儒,北宗反而日渐萧条了起来,在眼下永乐元年的这个时间节点,衍圣公南宗,虽然早已没有了“衍圣公”的封号,但无论是在全天下士人心中的地位,还是儒学造诣,都非山东北宗可比。

更何况,山东北宗现在“衍圣公”是空悬的,在建文元年、建文四年,连着卒了两位衍圣公,而眼下这位襁褓中的未来衍圣公孔彦缙,是建文三年三月出生的,当时曲阜被燕军占领,孔彦缙的名字还是当时的燕王世子朱高炽给取得

所以,北宗的小娃娃没人拿正眼看,反而是南宗这一代的孔希路,海内士林的威望已然达到顶点。

当年号称“道门硕儒”的龙虎山张宇初张天师,论道便是败于孔希路之手,深以为恨,甚至跟姜星火、袁珙、姚广孝一道开小会钻研理学破绽的时候,也没少在姜星火耳朵边上念叨这件事。

“可我要怎么才能说动孔希路?”高逊志皱眉沉吟,他不是蠢材,茅大芳刚才那番话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让自己通过士林舆论造势,造成足以影响时局的大事,推动朝局变化,既要反对严重损害了士绅利益的变法,也要反对弑君篡位的伪帝永乐,还要反对妖言惑众危害理学道统的国师姜星火。

南孔是顶级世家,在士林中名望无双,这不假,但即便是孔家,恐怕也不敢轻易掺合到这等事情中来。

因为一旦失控,那么整个南孔就完蛋了,会遭致灭顶之灾。

所以,必须要只谈姜星火伪学,对于道统的危害,而不能言及其他,把性质定位在道统之争上。

“这是唯一的出路了”

——————

姜先生很忙,正在忙着皇帝和皇子上课。

大本堂里,朱家五口难得齐聚一堂,还有一些送孩子来进学的王公贵胄在一旁旁听。

大本堂设立于洪武元年十一月,朱元璋建大本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延请名儒教授太子、亲王,此外,朱元璋还选“民间之俊秀、公卿之嫡子”,入堂中伴读。

嗯,俗称的陪太子读书。

当然了,大本堂不仅是太子、诸王读书学习之所,也是朱元璋与臣下讨论国事的场所,老朱就在这里研究出了公侯伯三等爵的制度,除此之外,还是老朱行家法的地方,朱棣也没少在这地方挨打。

既然是读书学习之所大本堂当然有藏书,不过这里的书,跟外面私塾教得不一样,很少教纲常伦理那套,而是皇子专属的精英化教育。

老朱说的明白:“诸子将有天下国家之责,教之之道当以正心为本卿等宜辅以实学,毋徒效文士记诵词章而已。”

所以姜星火教得东西,倒是丝毫不让大家感到意外。

“怪不得大哥说姜先生是真能处,教的都是治国为政的真东西,一点都不藏私。”送蓉儿和娴儿来上学的徐妙锦,听到旁边带李景隆女儿前来的前军都督府左都督李增枝(李景隆二弟)嘀咕道。

不过话说回来,本来今日是皇长孙朱瞻基还有一众王公贵胄家里的小孩,以及小于谦这种按“民间之俊秀”选出来的陪读生的开学第一课,然而也不知道朱棣是有意还是无意,竟是指着朱高炽和朱高燧,让他俩先拜师。

姜先生最近课排的比较满,大本堂的、皇家军官学校的,以及要筹备建立的官吏岗前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培训班,可拜了师,也不能不教点,正好朱高炽、朱高燧手头拿着安南相关事情的奏折和情报,于是姜星火便避开军国机密,随便讲了讲。

本来朱高炽是送儿子来上学的,谁成想,这成了自己上学,儿子在旁边看着了。

“国朝得奏云,安南国王陈氏宗祀已绝,众推其人权理国事,欲求封爵,王此一方,这件事你们是都知道的”

姜星火大概给他们大概回顾了一下比较优势学说,以及之前提的对于朝鲜、安南的《贸易条约》,甚至还提到了,以后制造力饱和了,一部分纺织业也可以转移出去,大明做钢铁、煤炭等核心产业。

“就拿这件事来说你们觉得有什么想问的?”

朱高炽沉吟片刻,说道:“若是周边国家与大明形成了同一个朝贡体系下的贸易体,那么分工是否会导致某个国家,通过专精某个产业,来反而形成了对大明的垄断,甚至借着这个体系,实现自身国力的快速增长,威胁到大明呢?”

姜星火摇了摇头,说道:“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分工,一旦持续的时间久了,就会像是黄泥做成的碗被晒干、固化一样,之前我说过,大明追求的是在整个贸易体系,乃至白银宝钞体系中的绝对主导权,也就是贸易体系的对外垄断利差,而其他国家加入这一体系,则很难实现反超。”

“我理解不了。”

朱高燧鹰钩鼻下的狭长双眸露出了疑惑,说道:“若是大明周边的这些国家与大明构成一个流通的体系,那岂不是就像几个水面高度不平、大小也不同的碗吗?水(贸易)只要流动,最后按理来说,这几个碗的水平都该持平才对吧。”

事实上,话糙理不糙,朱高燧的理解,这也是封闭经济增长模型的观点,也就是说,如果各个国家在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同,且在封闭经济的情况之下,那么人均财富占有量就会趋同。

这里面“水”能流动的逻辑,就是基于资产回报递减原理,也就是,越穷的国家,资产就越稀缺,资产回报的利差就越高,增长就越快说人话就是基数低很容易翻番,倍数增加但绝对值并未增长太多。

但实际上,朱高燧还是没有理解国际贸易的精髓所在。

什么叫日月不落啊?

日月不落的意思就是,奥斯曼土耳其的地毯、马穆鲁克的大马士革刀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处于强权体系的流通下。

朱高燧理解的贸易,还是处在封闭经济的情况之下,也就是说在没有真正“自由贸易”的情况之下。

但是,如果在“开门,自由贸易”的开放经济体系的理想条件之下,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姜星火没有着急揭晓答案,而是看向来大本堂上学的孩子们。

朱高炽似乎想到了答案,但看到姜星火的目光,也意识到了,这明面上是给他们兄弟二人讲的,但实际上,作为开学第一课,也是对孩子们的一次测试。

姜星火温和地说道:“小友们也不妨想想,想到什么可以直说。”

或许对于蓉儿和娴儿这样的小孩子来说,现在讨论大明和周边国家未来的贸易,简直是如听天书,但朱瞻基对此是有些理解的。

朱瞻基身份尊贵,自然不会怯场,当着皇爷爷的面,他巴不得表现一番,于是清了清嗓子,小身板挺得笔直,说道。

“三叔说的可能不太对往小了比喻,便如一个村子,有的家里穷,穷的只剩下一膀子力气,有的家里富,能置田置地。若是肯把钱财流动起来,卖力气的固然一开始干活,家里便能比以前富裕几倍,可长此以往,还是死卖力气。”

“而家里富裕的,只需要花些钱,便能让人干更多地活,而且干活富裕几倍有了奔头,就得买新衣裳、新家具,干的累了还得吃些肉食补充体力.若是富家本来就投钱开了裁缝铺、家具店、猪肉摊呢?钱财岂不是又回到了富家人手里?”

事实上,虽然这个时代的人说不出什么经济学术语,但经济学原理还是很通俗的。

在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模型里面,就体现了这个原理,也就是“要素价格均等化”,跟朱瞻基说的是基本一个意思。

富国的资本是丰裕的,而穷国的劳动力是丰裕的,本来,穷国因为资产稀缺,它的资产回报率要更高一些,它应该想办法努力发展资产密集型产业。

但是,一旦开展了“自由贸易”之后,由于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穷国就会主要去生产、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同时,进口资产密集型的产品,它就不去发展自己的资产密集型产业了。

所以由于要素禀赋不同带来的国际分工,整个贸易体系就会陷入一种固化状态,穷国就只能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富国在资产乃至技术密集型产业上的优势就越来越大。

换言之,“自由贸易”带来的国际分工,其实是穷国的某种陷阱。

一开始靠着卖一膀子力气,增长的很快,但是你增长到某个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停滞,因为核心的、高端的产业,都在大明手里。

第一个工业变革,便是钢铁、煤炭,若是展望第二次工业变革,则是电力(发电机、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电讯(电话、电报)、石油(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

只要领先一个大版本,货币体系的主导权又在手里,千年帝国,绝非不可能之事。

然而就在小孩们也觉得自己懵懵懂懂,理解了朱瞻基的比喻时,一个小小的坚定声音,却忽然发了出来。

“可是这样不公平。”

小于谦的话语,让成年人们为之愕然。

“你是说,对别的国家不公平吗?”

“不。”

于谦摇了摇头,他眼眸中仿佛有什么东西亮了起来:“这对大明的百姓不公平,如果以这般说法,只要别的国家能卖一膀子力气,就要有产业转移出去来求个更廉价的制造,那原本从事这些产业的大明百姓该怎么办呢?收入涨了,那猪肉、衣裳、家具的价格也涨了,总得要生活的,总不能因为百姓的一膀子力气贵了,就让他们眨眼间衣食无着吧。”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被锦衣卫带到这里,但我想说的是,你们看的太远了,看看脚下的百姓吧。”

PS:身体状态恢复了过来,把前几天欠的一点点都补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