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作战半径一千二百公里(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君威的人早就等在那里,其中就有秦川的父亲,还有一大批专家。

王胜文对于君威的这种安排,并没有说什么,因为即便是专家,也只能是可以了解飞机的结构,并不能了解王胜文使用的各种新材料。

王胜文给他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改造飞机制造厂的风洞,按照交给他们的图纸进行改造,分成大型风洞、中型风洞和小型风洞。

大型风洞是为飞机制造准备的,中型风洞是为了无人机准备的,小型风洞是为了导弹准备的。

风洞对于飞行器绝对是必须的,原来的那些,都是为螺旋桨飞机准备的,日本人的时代,没有那种技术,后来苏联人也没给这种高速飞行器的技术数据。

如今王胜文来了,自然是按照后世歼30飞机的测试水平进行设计,逐步完善?不存在的,别忘了,王胜文可是有空天飞机的技术。

虽然后世很多飞机的功能已经被无人机代替,但是“主机”仍然需要用载人的战斗机。

当然了,其实王胜文让他们建造的那种小型风洞,就是为以后要发展的无人机准备的,当然也包括导弹、汽车和潜艇。

尽管后世有了电脑模拟空气动力学理论,但是原始数据的来源,仍然要靠风洞进行实验。

王胜文给了他们图纸以后就不管了,让他们自己进行建设,反正自己设计出来的飞行器,是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的,至于君威他们如何验证,那是他们自己的事儿,王胜文不管,也不会问。

总得给人家个试验空间,对吧,万一有人提出异议呢?

提出异议更好处理:你自己进行设计。

王胜文对飞机发动机的信心,来自于这几年他这几年对发动机涡轮叶片材料的研究,因为他知道,歼十飞机,使用碳化铬这种材料,足够了。

当然,对外宣称是使用了钛合金,因为他不能确定,飞机制造厂里有没有特务。

还真不错,对于飞机的安装制造,其他人根本没权力过问,只看到王胜文和他的徒弟们,在组装车间里忙活,没人敢去打搅。

期间,君威的几位大领导也来看过生产进度,但是他们都不懂,所以也并没有说什么,只是提醒飞机制造厂的人,做好后勤保障。

1970年4月底,我国第一架喷气式超音速歼击机飞上了蓝天。

王胜文仍然按照历史轨迹,给它取名歼十,自动跨过了歼六、歼八的时代。

战斗机满载的作战半径是一千二百公里,这在七十年代,绝对是世界领先了。

接下来的工作就好做了,因为红星试验厂的飞机配件,正源源不断地输送过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