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山东士绅,(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父亲你不知道,我听说了,半个月前杨鹏的奏章还没有披露出来之前,杨鹏已经偷偷开始收粮了,他在北直隶买了三十万石米面,在浙江买了五十万石大米,在福建买了三十万石。市场上的粮商还没有反应过来,还是按平价卖给他的。”
“但这么大的采购量是瞒不住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来。”“这几天京城传来消息,杨鹏答复官家的奏章披露出来了。天下人从此都知道杨鹏足足要买一千万石,要买空南方几省。有粮的缙绅哪个不坐地起价,下狠手刁难他?再加上他自报家门在报纸上说他有三千多万两银子,恐怕没有一个缙绅会放过他。”
张克礼想了好久,点头说道:“这事我们一家无法成事。我去郑公那里看一看,看看大家是什么态度。”张克礼换了一身衣服,坐着轿子行到了郑公的府邸。一到郑家门口,郑府的门人就笑道:“张公也来了,那苏州府的人物就齐了!”
张克礼愣了愣,随那门人走进了二堂。走进二堂一看,才发现包括苏州知府在内,苏州府的有名士绅已经齐聚,都满面笑容地在那里喝茶。
张克礼琢磨了一阵,坐到椅子上,便听到郑公大声说道:“此次杨鹏自作聪明在报纸上宣传他有三千万银子,我们能放过他?金陵那边的士绅已经组织起来了,不但不放一粒自家的稻谷出去,还在市场上全力收购小粮商的富余粮食。这次我们要把南直隶的粮价炒到五两一石,让杨鹏血本无归。”
七月初六,山东青州府府城沈家大院里,沈家家主沈从道拿着青州府知府的一张纸条,却觉得那纸条有千钧之中,让他几乎拿不动。
沈家这个月囤积粮食,已经囤到了耗尽家财的程度。沈家有六千多亩田,一百多户佃农。这些土地每年给他带来七千多两银子的地租。沈从道作为一个秀才生员,当然是不交田赋的。但是沈家家大业大,开销也大,再加上每年孝敬知府、知县的银子,沈家十几年下来也就三万多两银子的积蓄。
这三万多两银子,沈从道几乎全部拿来囤积米面了。沈家后院的粮仓里,堆满了一仓一仓的米面。上个月杨鹏在报纸上登载文章,说他有三千多万两银子,要在沿海各省买一千多万石银子。这一下子,沿海几个省份的士绅就全部活动起来了。士绅们在有名官宦人士的组织下,大肆购买粮食囤积,准备到时候高价卖给杨鹏。
在南方省份士绅们还有所保留,只炒高了大宗买卖。听说在南直隶,百姓到士绅的粮店买十几斤大米自用,士绅们还是按三两一石的价格出售,也就是一分六厘银子一斤米。但是如果是五千斤以上的大宗买卖,那价格就按五两一石的价格买卖了。
这是赤裸裸的价格倒挂,也就是批发价高于零售价,就是摆明了坑杨鹏。积存粮食大多数都在士绅粮仓里,士绅们只要统一思想不往外卖,很快就把大宗交易的粮价抬起来了。南方省份市面上有限的余粮,则被士绅收购一空。士绅们摆出了龙门阵,就等着李植来买粮时候狠狠敲诈李植。
而在这次赈灾的目的地山东,士绅们就更加凶狠了。山东的士绅是一万个不希望看到杨鹏赈灾成功入主山东。山东闹饥荒事小,死的也是没有存粮的贫苦农民。若是让杨鹏成功赈灾入主山东,过几年他一收田赋,士绅们就彻底完蛋了。
山东的士绅们,都出钱出力抬高粮价。大家都预料未来一年山东一点收成都没有,山东市场上粮食本来就十分吃紧,所以粮价一经煽动就飞起来了。开始时候山东士绅还有些胆战心惊,怕燕王会突然把屠刀架在囤积粮食的士绅脖子上。但眼看着价格一点点往上涨,济南的虎贲师却是一点动静都没有。山东的士绅们渐渐胆子大起来。
山东的士绅们不但不再往市面上供给粮食,而且还高价收购市面上的粮食,粮价冲到了六两一石。耕田的农民还好,农民吃的是自家的粮食。虽然今年没收成了,但去年的收成还没有吃完,省一省能坚持到八、九月。但市镇上的市民就倒霉了,要以原先两、三倍的价格购买粮食。做工的月钱不够买米,家里的储蓄眼看着就要用尽。
山东各府州县,都是怨声载道。市民们对囤积粮食的士绅们恨之入骨,甚至有人在街道两侧写燕王的歌谣。那黑色的两行大字吓得士绅满城搜查,最后竟抓出一个十二岁的蒙童出来鞭打。
市民的储蓄在飞快流逝,士绅的日子同样有些支撑不住。预料中应该是轻松被控制住的粮价却在六月底不断被冲击,几乎有撑不住的感觉——不知道是谁,在市面上大规模的抛售粮食,朝高价接盘的士绅们倾销。
比如在青州府,就有一支神秘的力量运来了三十多万石的粮食,不断抛售。虽然每次都是不同身份的南方商人运来大米抛售,但沈从道知道,那绝对是一伙人。这伙人以低于士绅粮店的价格大规模出售粮食。如果青州士绅不全部买下来,好不容易抬起来的粮价就要崩溃。
青州府的士绅们都被这神秘卖家砸盘砸怕了,没人主动出手接盘。士绅们这几天天天往知府衙门跑,由知府分配份额接下市场上抛售的粮食。
不过士绅们都明白,全国的粮价都在高位,这股抛售力量是无法持续的。只要吃下这些粮食,撑到接下来的饥荒,别说六两银子,就是十两银子一石卖粮食,那些百姓也只有砸锅卖铁拿钱来买。
所以每次知府分配各士绅接盘,各士绅都咬牙出钱接下。那股神秘商人在青州市抛了海量的粮食,青州的粮价却始终维持在六两一石。但那股神秘商人却似乎是在考验青州士绅的承受能力,几乎是你接盘多少,他们就又给你运来多少。
今天沈从道又接到知府的纸条了,纸条上为了避人耳目,只写着”八百”两个大字。知府让沈从道去市场上接盘八百石粮食。八百石,就是四千多两银子,沈从道看这那张纸条,满脑袋都是细汗。沈家的银钱,已经用得一干二净了。除了粮仓里的七千石粮食,沈从道就只剩下房契和地契了。这八百石粮食,沈从道拿什么去买?
但沈从道知道,这个盘该接下来。如今青州的士绅家里,家家都堆积着高价买来的粮食。如果粮价支撑不住掉下去,那青州的士绅要损失大笔的家产。这神秘的商人是谁啊,怎么这么狠啊?这是和青州的士绅们对上了啊。
沈从道的旁边,沈家的账房先生吸了口气,说道:“老爷,坚持住,一定要坚持住!只要再坚持一个月,农民家里的粮食就全部耗尽了。到时候杨鹏不得不高价收购粮食赈灾,我们花出去的银子,全部会乖乖飞回来。”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赚一笔大的。我们五两五钱买进的粮食,全部六、七两一石卖给杨鹏。”沈从道擦了擦额头上的细汗,点了点头。他正琢磨着去哪里借这四千多两,却看到仆人沈三满头是汗地跑了进来。
“老爷,贩粮食到市场上的商人说了,房契他们也收。我们可以把房契当银子,给他们买粮食。”房子也要?这些商人是要沈家的命啊。沈从道仿佛是听到一个噩耗,脸色惨白,重重地跌坐在椅子上。
七月初九,杨鹏和麾下将领、官员喜气洋洋地坐在燕王府“守正殿”中,商量着赈灾的事宜。利用这次赈灾的东风,杨鹏摆了处处和自己作对的士绅一道,目前大获全胜。士绅们毫无公德,明明知道山东大旱还要哄抬粮价,想通过这种卑鄙手段让杨鹏破产,让杨鹏赈灾失败。结果却全部掉入杨鹏设下的圈套里面。
五月底,杨鹏还没有答复官家他决定赈灾时候,就从南方各省买了一百万石平价粮食,用轮船运回了沧州。当时天下士绅还根本不知道杨鹏要赈灾这事情,杨鹏又是在多省分散采购,所以这些粮食的购价十分平价,平均只有二两五钱一石。
当然,杨鹏的手上不仅有这一百万石粮食。杨鹏在刘祥龙的北港和定海城还抢到了三十五万石的粮食。另外去年新竹的地租运到天京新城,也有一百四十多万石大米。所以那时杨鹏手上有二百八十万石的粮食。
手上有了足够的粮食作为筹码后,杨鹏就答复了官家,答应官家自己将承担起山东赈灾的责任。很快,这封奏章被官家批红后就被披露出来,天下的士绅于是知道了杨鹏要赈灾,都知道了杨鹏要买粮食。
光一封奏章还不足以让士绅们相信赈灾的言出必行,杨鹏更通过公告宣传自己赈灾的能力——吹嘘自己有三千万银子。私底下,杨鹏又通过韩金信的密卫散布消息,让士绅知道自己已经开始采购粮食。
多管齐下,沿海各省的士绅全部上套了。士绅们都觉得只要哄抬粮价,杨鹏就只能乖乖高价收购粮食。否则怎么赈灾?仇寇杨鹏的三千万两银子,没有不赚的道理。士绅们疯狂涌到粮市上哄抬粮价,幻想着赚取杨鹏的银子。
在山东,士绅们直接把粮价抬到了六两一石,下手不可谓不狠毒。然而杨鹏赈灾,却并不准备依赖市场上购买的粮食。杨鹏把赈灾的手段寄托在台湾新竹的产出上。所以在士绅们把粮价炒到最高的时候,杨鹏就开始出货了。二百八十万石粮食被抛向市场,尤其是抛向了粮价最高的山东地区。
士绅们幻想着坐地起价勒索杨鹏,在杨鹏的抛压下顽强抵抗,主动为杨鹏“接盘”。一些山东的士绅甚至把自己住的宅邸都抵押出去,砸锅卖铁囤粮。结果杨鹏的二百八十万石粮食全部高价卖给了这些“做市”的士绅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