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青州反了(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昌邑县慢慢走向正轨。

核对田亩的官员已经下放到各乡镇。

该清退的清退,该入册的入册。

有宗家在前,各世家也只能配合县府新令。

一切事情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耕地收回县府后,下一步就是稳定流民。

而这一步,范离要做的有两件头等大事。

其一,开粮库赈济流民,重新核对户籍。

将昌邑籍流民遣回原乡镇,重新分配耕地与房舍。

不是昌邑籍的,由官府统一安排,或下放乡镇,或留昌邑城填户。

其二就是人口分流。

黄岗县,城小人口多,新城还在建设,已经很是拥挤。

所以范离让张叔夜颁布法令,外迁一部分居民入昌邑县籍。

而这部分外迁人口,大多都是农户。

黄岗县地理贫瘠,本来就没有多少耕地。

这部分农户外迁昌邑县,不仅可以填充人口,而且还能尽快让荒废的田地复耕。

为了能让黄岗县的居民积极响应法令。

范离开出的条件不可谓不丰厚。

按人头算,每人可以分到一亩二分地还免除赋税一年。

而且,第一年种植农具,由官府免费发放,以此支持农户尽快复产增收。

如此优厚的条件,那些在黄岗县只能打零工过活的农户,当然愿意外迁。

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昌邑县人口增加了近五万人。

当然了,这五万人中,以归籍民众与闻讯而来的流民居多。

人口迅猛增长,全县的粮食消耗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昌邑县久经战乱,县仓里的官储粮当然不够用。

可范离并没有因此而头疼。

他离开黄岗县的这些日子,张叔夜真不愧是出了名的能臣干吏。

有了曾孝序的支持,青州这条船运通道,彻底被他发挥到了极致。

纸坊、制蜡工坊,一车一车的成品拉去码头,走水路远销江宁一带富庶之地,换回一船一船的粮食以及银两。

还没等范离跟他要粮,黄岗县的粮车就入了昌邑县的粮库。

而且,随着粮车一道而来的还有张叔夜的一封亲笔书信。

范离坐在县衙内,看着张叔夜的亲笔信,只感和他想到一块去了。

书信上只有短短几个字,“逼潍州知州阎皋,移交盐、铁税权!”

就是这么几个字,与范离的想法不谋而合。

造纸、制蜡,这些都是好生意,但也只能算做是一桩生意。

如果范离只想当个富家翁,有此两样,足可逍遥自在做个富甲一方的豪绅。

可仅靠造纸、制蜡,还不足以能支撑起一个县乃至一州之地的财政支出。

就像他当初想得那样,造纸、制蜡所入钱财,足够他养的起最初的那三千青州军就足够了。

范离惦记着潍州盐铁税权,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可以说,黄岗山围城战之后,他就一直在算计着,怎样才能吃下这块肥肉。

救张穆林等义军,逼迫阎皋进行战争赔偿,这些都只不过是顺带的事。

范离真正要夺的,是潍州盐铁税权!

潍州是大宋北方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每年上交国库的税银就有三百万两!

单此一项,范离怎么可能放过这块肥肉不啃上一口?

之前不逼阎皋只不过是怕他狗急跳墙,盐铁税权可是潍州的命根子,谁也不会轻易放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