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48章 全面改革,新旧二党齐心协力!(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把大明的海外开发计划与全新书院体系挂钩,

同时将新的国考提上日程。

这无疑是捆绑销售。

朱由校很清楚,张好古提出来的全新书院体系和国考意味着什么,那会彻底摧毁现有的科考体系和儒生根基。

但对大明来说,尤其是对朱由校来说,这是好事。

反正大明的科举已经停了,眼下只有大同书院的士子能有做官的机会,天下读书人只要不傻的都清楚,随着朝廷的力量越来越强,他们压根没有反抗的能力。

如今大同书院开始遍地开花,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光有大同书院不够,传统的大同书院太笼统了,朝廷需要更多的人才,需要更多的士子,需要各行各业的英才,需要一个建立在新政之上,全新的考举体系。

这就是张好古提出来的大明九年教育体系与国考计划。

其中,大明九年教育体系是将大同书院分级,以基础的农庄学塾开始,设立小学、中学。

其中基础的农庄学塾免费,孩童六岁便可进入启蒙学习,这是三年教育,三年农庄学塾上完,孩童就九岁了,这个时候便可以进入县镇的小学,进行为期六年的小学学习。

小学的学习孩童需要负担书本费和自备饭食,这些对如今的大明百姓来说,还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而百姓们也绝对不会错过让自家娃娃有出息的机会。

等小学学完,孩童十五岁,这个时候掌握了读书识字,有了一定教育基础的孩子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读中学或者职业学院,选择继续进修还是学一门尽技术。

而这一步,那可就要真正收费了。

毕竟维持大明实行九年教育,每年支出的钱财都是一个惊人数字,而且这个九年教育还需要分批实行,即便是北方都需要根据各省情况执行,遑论大明全国了。

而无论是读中学继续进修还是读职业学院,都是给朝廷培养真正的人才。

职业学院和中学都是四年;职业学院出来的就是掌握一门热门技术,是朝廷和民间都需要的专业人才;而能读中学的,那么就拥有了参加国考的机会,国考的要求,就是拥有中学水平,年满十八岁。

而在中学之上,朝廷会以大明之力,设立几所大学,来传授大明最高等的学问知识,大学出来的,必定是大明真正的宝贝,无论是农业、格物、机械、水利还是其他,培养出来的都是国家栋梁,是未来朝廷的人才。

这个计划必然会引起天下震动,但是辅以海外开拓计划,那么没人会反对。

无论是大明的富商还是百姓,都不会反对朝廷这明显的惠及天下的计划,而士绅如今也适应了大明的诸多改变,不会做出不理智的事;至于官宦,开玩笑,他们就在这个体制之中,如今遍及各地的新党巴不得赶紧推行这个计划,好把那些老人给清理出去。

唯一可能激烈反对的,大概还不是东林党人,有可能是朱由校那个倒霉弟弟朱由检。

不过区区信王朱由检能做什么?

朱由校满意的笑了:“师父的想法,朕深以为然,就这么办吧,内阁先通个气,然后朔望朝上走个过场。”

张好古笑道:“臣领旨。”

等张好古走后,朱由校脸上还带着笑,他看向自己桌子上摆着的那个粗陋泥塑,轻声问道:“王体乾,你怎么看师父啊?”

王体乾愣了愣:“张师傅之才识眼界,惊艳绝伦,古今罕见,有张师傅,是大明之福。”

朱由校笑道:“是啊,民间都这么说,觉得师父是大明第二个于少保,第二个张太岳,但在朕看来啊,师父比于少保和张太岳厉害多了,师父的眼界、能力、手腕和威望都比他们厉害。”

小心翼翼的将泥塑放在掌中,朱由校盯着这个小泥塑,仿佛看得不是泥塑而是自己的宝贝太子朱慈燃一样:“真希望,能顺顺利利的走到最后,师父可不要让朕失望啊...”

朱由校的喃呢声太小,王体乾没听清,他茫然的看着朱由校,不知道怎么了。

离开武英殿,张好古径直去了内阁,他要准备一下和内阁几人沟通。

毕竟每一项朝廷政策的推动和实施,都离不开内阁主持,百官施为,内阁通过是其一,百官执行是其二,基层落实是其三,一层层贯彻下来才能将一道朝廷的政策原原本本的落实下去。

内阁例会并不是每日都有,一般情况三五日一次,闲暇时七八日一次,繁忙时每日一次乃至三次都有可能,毕竟内阁是大明的真正首脑不错,实际上其本质也不过是辅左皇帝处理朝政的秘书单位罢了。

而像朝会这种京师百官全部参与的正规会议,那就是按照严格规定,每日有早朝,月逢十五、三十有朔、望朝会。

早朝这个东西,明后期的皇帝基本已经无视了,而朔望朝则视情况参加。

但正如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一样,皇帝可以无视早操,内阁不可以;因此每日早朝内阁成员起码要有两位到场,而朔望朝基本会有三四位到场,至于什么时候内阁成员全在,就看什么时候皇帝上朝了。

毕竟大家也很忙的,内阁那么多事要处理,早朝不过是内阁与百官通气的一个场所罢了,正式的政令早就出内阁发六部了。

到了内阁,张好古进去后与卢象升打了个招呼,开始在自己的位置上书写起来:“卢相,今日我去陛下商议了下九年教育和国考一事。”

正在处理六部折子的卢象升听了点了点头:“陛下通过了?”

张好古“嗯”了一声,卢象升停下了笔,看向对面的张好古,脸上带着欣喜:“这是好事啊。”

“是啊,教化万民,开启民智,才是大明的未来,朝廷要迈开腿,就要睁开眼。”张好古感慨着,来到大明第十年,他终于是将心中的计划推行到如今这一步了。

把大明一步步改变,调教成未来的模样,把自己前世所经历的,所见到的,一点一点,小心翼翼,根据眼下所有的,适宜的,慢慢改造,使其符合当下,也能适应未来。

这是一个漫长而庞大的工程,不是一人一力便可能及的伟业。

它需要一个工业化的国家,需要一群睁眼看世界的人,需要足够多优秀的人才,需要百姓、工匠、官吏、士卒、商贾、学者等等等等,群策群力,才能把大明一步步改造好。

这也是大同书院的由来,是新党的初衷,推崇实学,改变大明,以期人人如龙,万世太平。

如今,已经遍布大明各地,深深扎根北国的新党,可以向世人展现他的力量了,就从彻底拔出传统的科考和八股,将新的教育模式落实下去开始。

“元辅,需要准备什么?”卢象升问道。

张好古没有丝毫犹豫:“我们自己内部通个气,先做好准备,后面内阁会议上,我会提出来,看看他们的反应。”

卢象升点点头:“如此甚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