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紧缺的就是时间(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笑声渐止,敖烈收敛笑容,严肃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田元皓,便是孤的一面镜子,一面可以明辨得失的镜子!”
决定之事,敖烈绝不拖泥带水。
次日,幽并境内的半数兵马被调动起来,按照计划,吕布率领麾下三万并州军奔赴西北方向的幽并边界,抵挡和连中部鲜卑的侵犯;赵云、马超与徐庶同样带领三万兵马,向北挺进,前往右北平与辽西交接的卢龙塞布防,阻止轲比能东部鲜卑的进犯;崔琰与高顺则动员本地兵马,在雁门、云中一带威慑西部鲜卑步度根……
张辽与张合,率领一万精锐兵马驻扎于涿郡要隘,徐晃与太史慈则另领一万雄师屯驻代郡边陲,这两支劲旅的布防,旨在防范袁绍伺机突袭幽州之地。
尽管袁绍因邺城粮仓遭焚之事,至今尚未完全恢复元气,然而对于这种背后施袭的伎俩,袁绍却是屡试不爽。
张辽、徐晃等人马,辅以当地郡兵,足可抵挡袁绍两个月之久。
黄忠暂代中军主将之职,携手荀彧、贾诩等文臣武将共同坐镇燕京及幽州诸郡。
黄忠为人稳重老练,将大本营交由他守护,令敖烈放心无比。
水军都督甘宁、副都督苏飞二人,指挥水军盘踞辽西、辽东接壤的海域之上,既要巡逻海域,威慑海盗,又要防御可能自海上登陆的敌军。
而敖烈本人,则带领诸葛亮、张绣、魏延、庞德以及许褚、典韦共率一万兵马,朝东北方向的高句丽挺进。
高句丽,在后世常被误解为高丽国,即三韩民族的前身。
实则不然,高句丽在大汉时期,不过是东北边境异族建立的一个小政权,疆域仅限于现今吉林、辽宁一带,乃是大汉的属国。
真正的高丽国,则是在高句丽灭亡近三百年后才兴起,其领土位于朝鲜半岛,与高句丽疆域相差九五之多。
故此,高句丽与高丽国,实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与民族,无论领土、文化传承乃至最基本的民族语言,皆无丝毫关联,仅名字相近而已。
一路急行军至,敖烈始终与诸葛亮商讨战略,鉴于时间紧迫,他必须尽快平定高句丽与扶余,随后挥师西进,与赵云部形成掎角之势,合围轲比能。
仅有两个月的时间可供利用,扣除往返行军所需时日,留给敖烈的时间已然不多。
这一紧迫的作战期限,源于幽州财政的实际状况。
多路大军并进,所需粮草军饷堪称天文数字,加之幽州北境气候严寒,此时正值冬季,一场大雪更使得气温骤降,士兵们的取暖衣物需大量制作,耗资巨大。
这也是田丰坚持作战期限不得超过两个月的原因。
“主公,高句丽人向来崇敬神灵,我军可借此大作文章,令其心生敬畏,从而在短期内使其国内武装力量自行瓦解,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诸葛亮一针见血地指出高句丽的软肋所在。
敖烈吐出一口热气,瞬间凝结成雾气消失在冰冷空气中,他苦笑一声道:“你看这天气冷得如此厉害,无疑会给我们的战斗带来极大困难。
因此,我赞同孔明的看法,此次战役,我们必须智取。
但是孔明啊,我们毕竟不是神明,如何能让那些高句丽人心生敬畏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