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王阳明的心学精髓(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张其金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除了得益于他过目的记忆力之外,更源于他旺盛的求知欲望。想象一下,如果换做其他任何人,即使获得了过日不忘的能力,如果不去勤奋学习和刻苦训练,那么这一切都将毫无意义。但是我们的主人公张其金就不同了,自从获得这项超能力以来,他甚至比以前更加努力地学习。他不仅仅精通高中所有的学科知识,还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只要是他看过后的任何知识,都会记得非常清晰。

对于这个问题,他曾向我国古代着名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心学大家——王阳明请教:“尊敬的导师,在我国古代的众多知名历史人物当中,您无疑是享有盛名的杰出军事家。然而,我认为按照您的过目不忘的能力,要成为优秀的谋士应该更为轻松,那么请问您为何宁愿选择艰难之路,最终成为了明朝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以及集心学之大成者呢?”

其实,这正是受到王阳明心学之精髓“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的深深触动之后才提出的问题啊!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里,离开了那个清明之心,就没有天地鬼神万物,反之亦然。就如同一朵花,当你凝视它的时候,它就在你心中绽放;当你不注意它的时候,它就静静地与你共处。而王阳明所倡导的心学,实际上就是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追求真正的人性解放,其核心无非在于“致良知”、“心外无理”和“知行合一”。

张其金觉得这些全都是极其深奥的事物,真是玄妙至极。于是,他不等王阳明回答第一个问题,紧接着又发问:“导师,据说只要领悟了您的五句话,就能从此无惧于心。是不是真的如此呢?”

“的确如此,智者。”王阳明微笑着肯定回复道。

“那请您能为我解读这五句话中的含义吗?”

“首先是‘汝以不得第为耻,我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王阳明娓娓道来。

“导师,请问这句话到底是何意呢?”

“我经历过两次参加科举考试,虽然都未能如愿,但当时面对失败,我却并未感到挫败或羞耻。相反,我觉得这反倒是我人生中更大的耻辱。在人生的道路上,虽然充满挑战与困难,有人会因此消极颓废,有人会不知所措,但理解这句话的人,却能随时保持平和心态,无论是荣华富贵还是低谷挫折,都毫不动摇。相比之下,我的这种看法似乎与你的一位挚友颇为契合。”王阳明亲切地讲述。

“您提到的这位莫非正是林若秋吧!”张其金惊喜地猜测。

王阳明微笑点头,似乎对张其金的答案表示认同。

“那第二句又是什么呢?”张其金继续发问。

“接下来是‘智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

“真正的知只是行动的开端,而实践则是认知的达成。想要成为圣贤之人,必须将知与行融为一体。”王阳明认真解释道。

“那第三句又该如何理解呢?”张其金好奇不已。

“第三句就是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这句我知道。好像是宋代的哲学家陆九渊提出过‘心即理也’,您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的观点。您认为,外部具体事物并不会产生‘理’,‘理’是我们主观对客观的认知,没有心,则没有‘理’。对于这点,我也曾看到在一些书上,人们用一个故事来解释你的观点,这个故事说的是老和尚和小和尚去化缘,河边偶遇一女子。女子央求和尚背她过河,于是老和尚就背了,小和尚却忐忑不安。渡河之后,女子远去。小和尚忍不住问道:‘师父,我们不是应该远离女色吗?为什么你同意背她过河?’老和尚坦然说道:‘渡河后,放下她的那一刻,我的心里就没有她了。反倒是你的心里一直放不下这位女施主。’这正与导师的‘心外无物’的观点不谋而合。当我们遇到烦恼时,可以借由这句话来让自己淡然,心里无烦事,则世间无烦事。”

“智者,你说得非常对。老僧助美女过河,担心无杂念,只是依慈悲而行,旁边的小和尚则很是惊慌,认为师父怎么能破‘色’戒呢?但实际上,老僧倒没有犯戒律,相反小和尚这样想,却是执着‘色戒’这个概念了。”王阳明淡淡地说。

“听导师这么说,我倒是想起了袁心怡曾经跟我说过的,一切法都是机缘促成,在众生心里都不能产生法相。如果是随机讲过不能执着,但是这个也不过是五蕴合成的一段话,是几个名字而已。如果因为某法师无心用了我、你、众生等词,就有人抓住不放,说是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么反倒是后者心里有了‘离四相’之相,成了有心的执着。”张其金说道、

王阳明微微一笑,说道:“所以,须菩提回答说:这个人是不理解佛所说的意思的。因为佛用语言所说的一切,都不是那真实的实物,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概念而已。那么,佛所说的四种见解,也就不是那真实的四种见解,所以才用一个名词上的四种见解来靓丽。不仅如来的知见应该如此理解,就是那众生的四种知见也应该如此理解,对于一切法理也应该如此理解,如此认识,如此见解,如此信奉,不应该生起任何法理的形象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