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京报》总裁(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老百姓送粮食去卫所其实并不便利。
特别在出行这里。
运粮必然要用车,家里没车的必然要租车。
可是在纳赋的那段时间,跑单帮的能遮风挡雨运粮食的大篷车要价都不便宜。
车夫还并不帮忙搬运粮食,也不保证粮食的安全抵达,老百姓家里还得出一到两个人跟车。
所以还不如让卫所的军士直接带着空车到田间收取。
车跟人,每个卫所都不缺。
内阁又讨论了一圈,最终认可了朱瞻基的建议。
朱棣也觉得朱瞻基大有长进。
反正国内太平,特别是南边的产粮区,地方卫所都很闲。
而且,这么一来,还避免了卫所收取粮食时手续繁琐,效率低下的弊端。
最重要的是,这是真的替老百姓着想,还能落到实处。
皇家人在这种德政里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被韩王朱松以一种很写实,很大白话的方式在《京报》上一一说明。
皇帝朱棣提议的支运法——到太子加太子妃张欣建议的兑运法——再最后落实为朱瞻基版的长运法的各种曲折,在京报上通通写得一清二楚。
但凡能看懂的,都会拱手向着京城的方向喊一声:
皇上万岁!!!
太子太子妃仁慈!!!
皇子太孙威武!!!
自此,由朱瞻基命名的长运法在头一季田赋交纳之前正式颁发了下去。
狠狠地给皇家刷了一波威望。
一时之间,各州府的老百姓都知道大明朝有爱民如子的皇帝,还有更体恤民情的太子太子妃跟皇太孙。
《京报》所做的不止给皇家刷威望。
朱松接手以后,就对《京报》做了升级。
最主要就是加了一份连载,一本海外见闻录的连载。
马欢写的,书名是《瀛涯胜览》。
郑和下西洋已经无数次了,国内的人也知道明朝的海贸做得风生水起。
但普通老百姓对此并没有什么了解。
马欢是郑和每次出海都带着的通事(翻译),只要是他去过的地方,他就会写一篇当地的见闻录。
迄今为止,占城、爪哇、旧港、暹罗、满剌加、哑鲁、苏门答腊、那孤儿、黎代、喃渤里、锡兰、小葛兰、阿枝、古里、溜山、祖法儿、阿丹、榜葛剌、忽鲁谟斯等十九个国家,他写了十八篇。
其中那孤儿这个地方太小,就跟苏门答剌的合成了一篇。
从疆域的大小,到国内的道里、风俗、物产及其国家沿革的大概都说得明明白白。
朱松请马欢写了一版白话文的《瀛涯胜览》,直白的取名叫《海外见闻录》。
这会在《京报》上已经连载到第四篇。
除了连载,朱松还搞了一个《历代名臣奏议》辑成系列。
这个系列,其实也就是古代名臣的各种直言、名言。
本来是朱棣让黄淮、杨士奇弄出来让朱高炽跟朱瞻基熟悉古人治国之道的。
整本书一共三百五十卷。
这里面录取了自商、周到宋、元各个朝代的名臣之言。
分“君德”、“孝亲”、“郊庙”等六十四门,于历代典制沿革、政事得失,都有各种阐述。
【小科普:总裁是真总裁,真官名——元明清朝廷修书的主持者。负责组织、裁定全书。明代直省主考称总裁,清会试主司也称总裁。马欢也是真马欢,为了纪念马欢对中外文明交流的贡献,中国南沙群岛中的一个岛屿被命名为马欢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