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于幼时家贫仍不知上进,送东阳马生序,教育的滞后性(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海上鸥:【 语文没有一篇课文是充数的,只是当时忙着赶路,却忘了窥探古人风骨。读时以为是束缚自己的粗布麻绳,回望发现皆是熠熠生辉的丝绸缎带。】

看到这条评论,作为当事人的宋濂叹了一口气。

宋濂生活的元末明初时期,社会动荡、文化历经浩劫,从元朝的文化惨淡到明朝初期的百废待兴,教育体系和文化传承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重建。

所以他能理解教育体系的变革和发展往往难以跟上社会快速变化的步伐。

对于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快速更新导致教育在某些方面落后于社会需求的情况,他亦是感同身受......

无法,这是教育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阶段性问题。

宋濂推崇“宗经”,认为“五经”是最好的语文教材,包含了天地圣贤之道。

他强调学习要深入探究经典,阐发其中的道理。

对于现代教育中知识领悟的滞后性,他认为学生不要急于求成,要深入学习、反复思考,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增加,知识的价值会逐渐显现。

他会认为这种滞后性并不是教育的缺陷,而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升自己的素养。

大部分人都是平庸平凡之辈,教育的意义也在这一刻体现。

接受自己的平凡,允许一切的发生。

坦然自若。

-

作为教育是具有滞后性的,只有到了一定年纪有了感悟才会明白教育是会闭环的。

以前高中上地理课,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优势,有一条一定要写“劳动力丰富低廉”。多年后大学毕业,拿着三千多的工资拿命熬夜加班,才真正理解劳动力到底有多廉价。

小的时候觉得刻舟求剑是讽刺,长大之后才知道他的悲剧内核是遗憾,所以黄庭坚才写“往事刻舟求坠剑,怀人挥泪着亡簪”小时候会觉得怎么会有人做出掩耳盗铃这种傻事?

长大之后才知道你我皆凡人,自欺欺人说到底也不过是一种自保。

当失去至亲才知道《陈情表》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背后的深情。

亲人的离世,不是一场暴雨,而是一生的潮湿。

当面对和周围人的巨大差距,才知道《送东阳马生序》中“余则匀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羡意”这需要不断地修行,才能长出强大的自信。

当独自闯荡社会才知道《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浪漫难觅,知己难求。

可贵的不是那晚的月光,而是月光下推心置腹的我们。

当时过境迁,所有的付出都有了结果,才知道《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功不唐捐,命运最终会嘉奖每一个相信天道酬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