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晚清第一名臣(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中孚卦六爻讲述了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组建湘军,推动洋务运动的历史故事。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长沙府湘乡荷叶塘(今湖南娄底双峰县境内)人。他出生这一年,民族英雄林则徐以殿试第四名高中进士。
1838年,他与晚清另一位名臣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同为殿试第三甲进士。李文安排名第一百一十二,曾国藩排名第四十二,成绩略好一些。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在殿试之后又多了朝考与散馆考试等环节。
殿试之后,一甲三名直接进入翰林院。其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的进士名录由礼部送翰林院掌院学士奏请皇帝后,还要再举行一次考试,称为朝考。朝考选拔出来的优秀者,称为庶吉士。
曾国藩参加完朝考后,被列为朝考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复阅试卷时,将其擢升为第二名。“虞吉,有它不燕,”翰林院庶吉士虽然地位尊贵,几乎是将来名列内阁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朝廷正式官职,而是国家人才储备库。根据规定,庶吉士在翰林院还需要苦修三年后再参加一次毕业考试。因为大家通过考试后便可授予官职,离开翰林院走马上任,所以这个考试被称为“散馆”。
同科的一甲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虽然不用参加朝考,且可以直接授官,但他们也要参加散馆考试。能否保住原有职位,照样要看考试成绩。
三年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鹤鸣在阴,其子和之,”国难当头,曾国藩参加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一年之内,曾国藩先后四川乡试正考官,补授翰林院侍讲,充文渊阁校理。“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自参加科举考试十年之内,他连续七次升迁,累迁至内阁学士加工部左侍郎,名列中枢,官居二品。
1851年正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发动太平天国起义。咸丰帝”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曾国藩进言当务之急首在用人,又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陈咸丰帝过失。
他的谏言太过直接,咸丰帝还没看完,就愤怒地把奏折扔在地上,拂袖而去。待情绪平复后,他重新认真阅读奏章,虚心纳谏,并褒奖曾国藩,不久任命他为吏部左侍郎。
此时,太平天国运动已成燎原之势,席卷大半个中国。腐朽的八旗军、绿营官兵根本无力对抗太平军。
曾国藩本因母丧奏请丁忧,在这样的形势下,被清廷夺情。他遵从清政府奖励团练的命令,在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关系,寻思组织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这就是湘军的前身。
他麾下聚集了同为湖南人的满清中兴名臣胡林翼和左宗棠等人。他们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形成了一个以曾国藩为中心的士人群体,被称为理学经世派。
在奏请朝廷获得批准后,曾国藩在衡州练兵,又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以筹建水师。他很快遇到了组建湘军的第一大难题:军饷不足。
湘勇士卒的饷银几乎比绿营兵高一倍,还要购买洋枪洋炮和制式军备,他兜里那点银子根本不够花。曾国藩苦思冥想后,向咸丰帝求了几千张清朝最高学历“监生”的文凭和虚衔官职的空白委任状,然后向各地士绅出售功名和空头官职。就这样,曾国藩组建成一万七千人且装备几百门洋炮的湘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