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进兵东胜卫(下)(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章子俊一咧嘴笑道:“张将军来了就好,本伯爷正好有一个地方让张将军去守,如果本伯攻下了东胜卫,张将军就是大功一件,战后的功劳可全部归张将军,来来来看这里。”说完章子俊就指着墙上的一张简图说道:“本伯在这里留下一个火枪连及一千辅兵,供张将军调遣,守住这个地方就是最大的功劳。”

张安扒桌上一看,是乌兰木伦,还真是要害之所,乌兰木伦前出,沿着乌兰木伦河五十里就是东胜卫。章子俊接着说道:“这个地方就是攻打东胜卫时,正个团营的后方粮草弹药补给之所。”

张安一听平安伯把如此重要之地让自己看守,说的又如此认真,不像是惑悠,看守一处粮草,总比面对面去打仗要安全,也就半信半疑地应诺下来。

接下去章子俊又说了一番话后,才让张安肃然起敬起来,章子俊说道:“张将军不用起疑,本伯知道朝廷用意,如果仗打输了,总要有一个人去担责,那么这个人就是张将军了,反过来万一赢了,那么也是朝廷的功劳,因为张将军是延绥的副总兵,又领兵进军东胜卫,张将军就会成为本次抵抗鞑靼的功臣,对本伯来说不管输赢朝廷都会压下去,因为朝廷要的是脸面......。”

话已说的这么明显,如果张安还没有听懂,那就太白痴了。能爬到副总兵这样的高位,个个都是人精,还有点心黑手辣,要不然早就回家抱孙子去了。

章子俊三言二语就把张安拉到了自己的麾下,眼前的张安还要天天烧高香能打胜这一仗,内心却在大骂不知道哪一个杀千刀的,让老子来顶替出兵,原来是让老子来顶缸。安照常规鞑靼来犯,张安肯定是收缩兵力,坚门不出。只要耗一阵子就把鞑靼给耗走了。现在倒好,这位平安伯反过来进兵,主动去攻打鞑靼腹地东胜卫。这让张安心惊肉跳起来,弄不好这一次要葬身此地矣。

东胜卫扼河套平原咽喉,御蒙古铁骑进攻。河套平原具体是指那些地区,内蒙古和宁夏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黄河流经的地区。因经黄河流经形成一个大弯曲,故名“河套”,这一称呼始于汉代,以水草丰美着称,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美誉,是自古以来的汉地。东胜卫原名东胜洲,洪武四年征服初设。

洪武五年正月,徐达为征虏大将军走中路,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出东路,冯胜为征西将军出西路,此战是史书上着名的“岭南战役”。寄予厚望的主力大军徐达和李文忠部一败涂地,作为疑兵的冯胜部则是一路势如破竹的所向披靡,但整体而言,这仗还是输了。

岭北战役是大明和残元的军事对抗转折点,此战失败后,明朝无劳师远征的国力支持,只得收缩防线,残元军队便立即向南步步紧逼。明军从此进入了一个颇为短站的被动防御时期,由于东胜卫孤悬河外,缺少大军策应,粮草不足以自给自足,为保存实力,所以洪武五年七月,明军主动放弃东胜卫,原有人口和士卒前往易守难攻的大同。东胜卫的废置,是明朝北疆防线收缩的重要标志。

东胜卫内迁不久,残元军队立即渡河入河套,对陕北地区进行严重的威胁;陕北一失,中原各地将是驰骋的战场和蒙古复兴的希望。但由于残元内部存在矛盾,本身实力也不足,因而双方只是僵持着。直到洪武二十年,局势出现转机。同明军对峙二十余年的北元辽东地区的核心战将,纳哈出投降,明朝终于有放手一搏的机会,对北疆和西北边疆的用兵再无后顾之忧。三个月后,蓝玉为征虏大将军,奉命率军北伐,连战连胜,北元政权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洪武五年被迫放弃的军事据点,一个一个重新建立起,用以巩固北部边疆的国防力量。东胜卫自然也在恢复的计划内,经过认真规划和筹备,洪武二十六年二月,东胜卫筑城置兵屯守复置,较之以前更加完善和强悍,将其纳入大同防线。

靖难战争登上皇位的燕王朱棣,便是从南京迁都到北京,东胜卫在此次巨变中,被迁往腹里地区,东胜卫内撤有隐患吗?有,而且很大。但由于当时北元内部不团结,朱棣又多次主动出击,因而东胜卫迁徙并未造成很大的影响,因为残元已经自顾不暇、没有力量对河套地区产生威胁。明朝因残元覆灭,对河套平原的影响力今非昔比,不用把控原来东胜地区也能够对河套地区进行强力统治。

当时宁夏总兵何福忧心日后有游牧民族强大抢夺河套,便上书朝廷恢复东胜卫地区的卫所,最好将原有的东胜卫调回,以加强河套地区的统治。朱棣直接否定,致使东胜卫再没复置回去。

东胜地区明朝不要,立即被蒙古部落占据,在此建造城池,名妥妥城。东胜地区失去东胜卫的坏处和弊端立马显露出来,蒙古铁骑直接从东胜卫故地长驱直入侵扰河套和明朝边疆。永乐朝后,河套地区边疆危机更甚。大臣们发出的复置东胜卫之声此起彼伏,但最终还是没有执行,终明一朝,东胜卫没有再恢复。此后引发一系列的祸事,乃至明朝最终被后金女真灭亡,都与迁出东胜卫不再复置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