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论语·八佾>第9章 孔子论夏礼与殷礼》(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原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孔子说:“对于夏代的礼,我能够讲述出来,但是它的后裔杞国不足以作为验证的依据;对于殷代的礼,我也能够论说,然而它的后裔宋国也不能够提供充分的证明。这是因为文献资料不够充足的缘故。如果文献充足,那么我就能够加以验证了。”

这里的“夏礼”指的是夏朝的礼仪制度。“杞”是夏的后裔所建立的国家。“征”意思是验证、证明。“殷礼”即殷商时期的礼仪规范。“宋”是殷商后裔所建立的诸侯国。

“文献”需要特别解释一下,“文”指历史典籍、文字记载;“献”指熟悉历史掌故、礼仪制度的贤人。

孔子凭借自己的学识,对夏礼和殷礼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但由于杞国和宋国所留存的相关资料以及贤人的缺失,使得这些古代的礼制无法得到充分的证实。

这反映出孔子对古代礼制传承状况的关注以及对获取确凿证据来印证自己学说的渴望。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文化传承的困境

孔子的此番言辞,犹如一道深邃的目光,洞穿了文化传承过程中所遭遇的重重艰难险阻。尽管他凭借卓越的智慧和渊博的学识,对夏礼和殷礼有着深入的理解,但由于岁月的流转、时代的剧烈变迁以及频繁的社会动荡,古老的文化传承链条出现了断裂。使得后世的杞国和宋国在历史的风雨中,无法完整而准确地保留和展现这些曾经璀璨辉煌的古老礼制。这深刻地反映出,文化在传承的漫漫长河中,极有可能因为战争的破坏、政治的干预、社会观念的转变等多种复杂因素,而发生内容的缺失、形式的变异甚至是精髓的流失。

2. 文献与贤人的重要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