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公冶长第15章 探寻孔文子之贤—敏学与下问的智慧之光(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子贡带着疑惑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予‘文’这一谥号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明敏捷,并且勤奋喜好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当作羞耻的事,正因为这样所以被称为‘文’。”
在此,“何以”是一个古汉语短语,“何”表示“什么”,“以”表示“凭借、因为”,“何以”合起来就是“凭借什么、因为什么”的意思。子贡用“何以”发问,意在探究孔文子获“文”这一谥号的依据和原因。
“敏”这个字,形容人的头脑灵活、反应迅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理解力,能够快速地接受和处理新的知识和信息。
“好学”,“好”读“hào”,意为喜爱、热衷于。“好学”强调的是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浓厚兴趣,不仅愿意学习,而且主动追求知识,不断进取。
“耻”,指感到羞耻、难为情。“不耻下问”中的“下问”,意思是向身份、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题。孔文子能够克服内心可能存在的骄傲和自满,以一种开放和虚心的态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种精神在当时重视身份和等级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是以”,“是”指代前面提到的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品质,“以”表示“因此、所以”,“是以”就是“因此、所以”的意思。孔子通过这个词,清晰地表明了孔文子获谥“文”正是由于他所具备的这些优秀品质。
孔子的这一回答,为我们清晰地揭示了孔文子获谥的缘由,也为后人树立了评价一个人是否贤能的重要标准和参考。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贤能的标准与内涵的深度剖析
子贡的提问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对贤能标准与内涵的深入探索之门。孔文子被谥为“文”这一事实,有力地打破了传统观念中仅仅依据地位、财富或权势来评判一个人是否贤能的狭隘框架。真正的贤能,应当源自内在熠熠生辉的品德修养,对知识永不停歇的热烈追求,以及在求知过程中展现出的真诚而谦逊的态度。
敏而好学勾勒出一个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求知者形象,他凭借敏锐的思维和对学习的无限热忱,不断开拓知识的疆土,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不耻下问则进一步升华了贤能的内涵,它彰显了一种超越身份和地位束缚的广阔胸怀,一种对真理和智慧的纯粹追求,而不被虚荣和骄傲所蒙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