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孔子自画像——叶公问子路与夫子自道(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原文: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时会忘了吃饭,快乐起来会忘记忧愁,连自己将要衰老都不知道,如此罢了。’”

首先,“叶公”,这里的“叶”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地名,叶公乃是在叶地拥有一定权势和地位的长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叶公的地位使得他对孔子这样的贤能之士产生了好奇和关注。

“问孔子于子路”,这是一个典型的状语后置句式。正常的语序应是“于子路问孔子”,“于”在此处作“向”解,此句清晰地表明了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为人的这一行为。

“子路不对”,“不对”意思是不回答、不回应。子路作为孔子的弟子,或许在那一刻陷入了思考,不知如何准确而全面地描述自己敬爱的老师;也可能是出于谨慎和对老师的尊崇,担心自己的言语无法充分展现孔子的伟大,因而选择了沉默。

“女奚不曰”,“女”通“汝”,即“你”;“奚”意为“为什么”。孔子以这种略带疑问的语气向子路表达自己的看法,旨在引导子路如何恰当地向他人介绍自己。

“发愤忘食”,“发愤”意味着下定决心、鼓足干劲,全身心地投入到某项事业或学习中。当孔子沉浸于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时,他的专注和投入达到了一种忘却身体基本需求,如饮食的程度。这充分展现了他对学问的极度热爱和不懈追求。

“乐以忘忧”,“乐”指的是因内心的满足和愉悦而产生的快乐;“忧”则涵盖了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困扰和忧虑。孔子能够从他所坚持的道德准则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快乐,从而将生活中的种种忧愁抛诸脑后。这种快乐并非源自外在的物质享受或虚荣的满足,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善与美的执着坚守和不懈追求。

“不知老之将至”,“老之将至”形象地描绘了衰老即将来临的状态。孔子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热爱的事业和崇高的追求中,以至于对岁月的悄然流逝毫无察觉。这体现了他对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坚定执着,完全超越了对年龄增长和身体衰老的常规关注。他不为年华的消逝而感慨,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惶恐,只因心中那团追求真理和道德完善的火焰始终熊熊燃烧。

综合来看,这段原文通过叶公的询问、子路的沉默以及孔子的自我描述,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孔子的为人、精神境界和生活态度。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孔子的自我描述

孔子通过这段话为自己勾勒了一幅生动且深刻的自画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对学问和道德追求的极度热忱与全情投入。“发愤忘食”,这一表述凸显了孔子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道路上那种废寝忘食的勤奋与专注。他心中对智慧的渴望超越了物质的需求,沉浸于知识的海洋中,忘却了身体对食物的基本需求。

“乐以忘忧”,反映出孔子内心深处的豁达与乐观。无论遭遇何种困境和挫折,他都能从对道德和真理的追求中找到快乐和满足,从而驱散忧愁的阴霾。这种快乐并非来自于外在的物质享受或功名利禄,而是源于内心对善与美的坚守和追求。

“不知老之将至”,则深刻地显示出孔子对追求真理的执着和全身心投入。他的精神世界完全沉浸在对大道的探索和实践中,以至于岁月的流逝在他眼中都变得微不足道。他不为年龄的增长而焦虑,不为生命的有限而畏惧,只因心中的理想和信念永恒燃烧。

2. 人生态度的启示

孔子的这种态度为我们树立了一座巍峨高耸的人生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无论身处何种艰难困苦的境遇,我们都应当保持奋发图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以不屈不挠的毅力和决心去追求知识、提升自我。同时,我们要学会从内心深处寻找真正的快乐源泉,培养豁达乐观的胸怀,用积极的心态去化解生活中的忧愁和烦恼。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孔子的“发愤忘食”教导我们要有坚定的目标和为之奋斗的决心,不畏艰难,不怕吃苦,以勤奋和专注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乐以忘忧”则提醒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不被忧愁所困扰,用积极的情绪去面对生活的不如意。

3. 对时间的超越

“不知老之将至”这一观念,强调了专注于有意义的事情能够让人超越对年龄和时间的狭隘关注。它启示我们,不应被岁月的流逝所束缚,也不应因年龄的增长而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梦想的追求。相反,我们应当珍惜每一个当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去追求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人生目标,让生命在充实和有意义的奋斗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