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道家出世与入世兼修观(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道教的修行及处世观,既不同于儒家的全讲“入世”,也不同于佛教的全讲“出世”,而是出世、入世兼行之。道教的"入世"即讲修人道,且奉行“功德于民,功德于国”终而“功成、名遂、身退”的法则;而“出世”即讲修仙道,主张“清心寡欲、为而不争、损己利人、积功累德”。
道教的这一出世入兼修的思想,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问礼,老子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这就是道教出世入世思想的根源。后来孟子将这一教义译为“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被儒家所倡导和应用。
道教的入世、出世兼行观,既不追求功利的“入世”,也不专注自我“孤寂”的“出世”,而是牢牢的掌握两种处世法来进行品德修养,放开人我观念、是非观念;事来则应,事去则静,不使事务绕心,而使本心处于常清常静境界,以无为化导自身,除去一切私心杂念,常使性灵朗然觉照。
白云观主的“除魔卫道”四个字,就是道家入世观的体现,张帅面对鬼灵门修士的时候,深刻领悟了这一理念。
道家经典中对出世和入世的原文有很多,以下列举部分:
出世
“小隐,隐于山林;中隐,隐于闹市;大隐,隐于朝庭;高人,隐于自心。”(非道家经典原文,但体现了道家的出世思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反映了道家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态度)
入世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出自《道德经》,表明道家也关注人世间的道德和得失)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出自《道德经》, 体现了道家积极入世、救世的思想)
这些原文展示了道家对于出世和入世的不同看法和态度,既强调超脱世俗、追求自然,又关注人世间的道德和得失,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深刻内涵。
在那兵荒马乱、硝烟弥漫的乱世之中,道士们秉持着一颗济世救人之心,对世间的苦难充满了悲悯之情。他们坚信通过自身所掌握的道术和修行,可以拯救苍生脱离苦海。然而,命运却常常对这些心怀善念之人露出狰狞的面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