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耕作新法(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耕作新法》在各地农学堂传阅后,引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朱雄英站在春和宫的书房里,望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报,陷入深思。
"殿下,又有新情况。"黄珀快步走入,手中拿着一叠新到的文书,"各地农民受到启发,纷纷开始记录自己的耕作心得。短短一个月,就收到了三百多份农书。"
朱雄英拿起一本翻看,这是苏州一个老农写的《水田管理法》。虽然字迹歪歪扭扭,却记载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老农根据多年经验,总结出了水位、温度、施肥的最佳搭配。
"有意思。"朱雄英轻声说,"你看这里,他把水稻生长分成了七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管理都有讲究。这种细致的观察,恐怕连专业的农学家都比不上。"
正说着,蓝玉匆匆赶来:"殿下,南京那边传来消息,说是农学堂的先生们吵起来了!"
"怎么回事?"
"是为了这些农书。"蓝玉解释道,"有的先生说这些农书都是粗浅之见,不值一提;有的则认为农民的经验很珍贵,要认真研究。两派争执不下,都上书请殿下定夺。"
朱雄英微微一笑:"有争论是好事,说明大家都重视这个问题。不过......"
话未说完,朱元璋的传召就到了:"速去奉天殿!"
老爷子正在翻看那些农书,桌上摊满了各地送来的手稿。见朱雄英进来,直接问道:"你觉得该怎么处理这些农书?"
"孙儿以为可以分三步走。"朱雄英说,"第一步,让农学堂的人整理校对,把有价值的经验提炼出来。第二步,组织专家研究论证,看看这些经验背后的道理。第三步,再根据研究结果,编写新的农业教材。"
"好。"朱元璋点头,"不过还要加一条。"
"什么条?"
"要把写农书的农民请到农学堂来讲课。让他们亲自解释自己的经验,这比看书更有效。"
正说着,东瀛传来消息。朱允熥报告说,他们在推广新农法时,创造了一种"经验图册"。用简单的图画记录农事要点,方便不识字的农民学习。
"这个办法好!"朱雄英说,"可以让工部派画师,配合农民把经验画成图。这样推广起来更容易。"
就在这时,西域又传来新发现。朱棡朱慡报告说,当地的农民有个特别的传统:每个村子都有个"农事箴言",把重要的农业经验编成顺口溜,代代相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