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丞相守国门,孙权的决策(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面对孙权的举棋不定,诸葛亮明白,他应该先稳住孙权。在派赵云平定南中叛乱之前,遣邓芝出使东吴,劝说让孙权放弃进攻蜀国的打算。

而此时恰好曹丕送来了神助攻,派曹魏青年将领中的翘楚曹休进驻襄阳,大有与孙权大打出手的态势。当然,也是担忧孙权倘若拿下蜀汉之后,把孙氏企业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于是,孙权便做了个顺水人情,答应了邓芝的要求,“孤王听说玄德公去世,诸葛丞相刚刚执掌朝政,就遇到秭归叛乱,本想让大都督陆逊去帮助蜀汉平定叛乱的,但是想来诸葛丞相平息这点动乱也花不了什么精力。孤王便下令撤军吧。”

孙权找了个借口,下令从秭归撤军,回到了荆州布防,预防魏军从襄阳南下,夺取荆州。

当然孙权也有别的考量。按孙权计划,吴军先攻两川峡口,后径取涪城。就像刘备当年进入成都的方式一样。这个想法虽好,可惜却不适用于孙权。

当年,刘璋做益州刺史的时候,对白帝城没有多加重视。刘备在进攻受阻的时候,从大后方荆州召集援兵,诸葛亮、张飞、赵云能轻松通过峡口,带领兵马,溯流而上。接连拿下白帝城、江州、江阳等地,实现了快速入蜀。

深知白帝城是“益州福祸之门”的刘备,在夷陵兵败后,没有选择回成都,而是长期坐镇于此,屯兵布防,将白帝城打造成蜀汉的边陲重镇。

诸葛亮执政之后,将白帝城改名为永安郡。永安得益于其地理位置,扼守三峡中的瞿塘峡,此地水流湍急,难以行舟,为“天下至险之处”, 是通往益州的“东大门”。

所以,孙权的大军从秭归溯江西行,只能从北岸登陆,走相对平缓的陆路。刘备在这里派兵据守,修筑路障,增强防卫。

诸葛亮执政以后,和李严达成共识,继续在北岸布防重重,并设有重兵把守。距离永安不远的江州,也设置督区。赵云平定叛乱以后,驻军在江州,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支援。

有永安——江州防线的存在,东吴军队倘若溯江而上,即便进展顺利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突破峡口入川。

对孙权而言,如果东吴不能在短时间内灭亡蜀汉政权,并吞并蜀汉军政民生资源,就不能迅速壮大自身力量,做到与曹魏划江而治,

如果曹丕趁势出兵,最好的结果就是为曹魏做嫁衣,把辛苦打下的蜀汉拱手让给曹丕。

或者曹丕对自己出兵,以削弱东吴的实力,反而使得蜀汉侥幸存活。

最坏的结果则是,曹丕毕其功于一役,把东吴、蜀汉一把收拾了。

诸葛亮也了解孙权有这些权衡和考量,于是对症下药,派邓芝劝说了孙权退军。

在暂时平息了内忧和外患之后,诸葛亮留下关兴率军布防,这才和天子刘禅,以及文武百官,返回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