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火器到火炮的发展(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敌船头尾无炮,或仅有一两门炮,己船侧船舷炮口数倍、数十倍于敌,胜败则定。

这便是古代前膛炮多数应用方式。

当这种威力大,射程远的大型火器出现后,战争就彻底开始往火器方向发展了。

火药、火器的研究也进入到了高速发展时代。

到了公元1854年左右,英吉利国率先研制出了气密性成熟的后膛炮。

大炮的螺旋膛线也在历代的研究中渐渐成熟。

后膛炮,即在大炮尾部开口装弹,再以可打开关闭的炮闩封闭炮膛尾部,可提高装弹速度和清理火药残余。

螺旋膛线则是使用固定刀具或器械,反复推动在大炮内壁拉刻出多道螺旋槽口,可使紧贴炮膛的炮弹在发射过程中旋转飞出,提高炮弹飞行稳定,从而提高炮击精度和炮击距离。

到了近现代,大炮又发展出了炮弹与发射药相结合成为一体,这便是定装式炮弹。

即底部为炮弹底火,中部为发射药,前端为弹头。

使用拉拽式击针撞击炮弹底火,底火发生燃烧点燃发射药,发射药爆炸将弹头推送出去完成炮击。

打开炮闩将弹壳退出炮膛,再进行下一次装弹,便可继续下一次炮击。

定装炮弹节省了清理火药残余,并将装填发射药、炮弹、引线三个步骤省略为一个步骤,极大提高了炮击效率。

同时期,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使得合金材质的炮弹弹体更加坚固,可以装填更多炸药。

以及类似底火的碰炸装置应用到了弹头上,于是可以爆炸的弹头就此问世。

更坚固的合金材质,让弹头内部不必再是实心,而是可以掏空装填炸药。

弹头前部设计有碰炸装置,即引信。

炮弹落地或在飞行过程中引信受到撞击后,弹头便可发生爆炸。

弹头的外壳本身就是金属,爆炸后破碎的壳体就变成了破片,杀伤范围远超实心弹头。

爆炸的同时还具有强烈的冲击波。

哪怕士兵趴在地上躲避开绝大多数的破片,但只要士兵趴在炮击杀伤范围内,依然可能被剧烈的冲击波震死。

被震死的士兵体表虽然看不到伤势,可内脏却已经被冲击波震伤造成内出血,这样的伤势连救都无法救治。

这样的大炮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炮击射程根据大炮的体型和采用的技术,可以达到十几公里,乃至几十公里。

炮弹的杀伤半径也在十数米,乃至几十米之间。

不过这样成熟的大炮,涵盖的技术非常多。

通过化学合成可靠底火和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