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归有光(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归有光,这位在中国明代历史上熠熠生辉的散文家、官员,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虽历经岁月的沧桑,却依然散发着独特而持久的光芒。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却也在困境中绽放出了绚烂的文学之花。
归有光出生于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的一个落魄世家。在那个时代,家族的兴衰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起点,但归有光却凭借着自己的聪慧与勤奋,早早地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幼年时期的他,便如一颗闪耀的新星,光芒初现。
七岁时,他便能熟练背诵《孝经》,那稚嫩的嗓音中传出的朗朗书声,仿佛是对知识的虔诚呼唤。九岁时,他已能够挥笔成文章,文字虽显稚嫩,却充满了灵气与活力。十岁时,一篇《乞醯论》更是让人惊叹不已,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十四岁,他勇敢地踏上了童子试的考场,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沉稳与自信。嘉靖三年,他补为学官弟子,次年顺利取得秀才资格。这一系列的成就,让人们对这个少年充满了期待,仿佛看到了一颗未来的文学之星正在冉冉升起。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总是眷顾有才华的人。归有光的科举之路充满了荆棘与坎坷。二十岁时,他已熟读六经、三史、八大家之文,知识的储备不可谓不丰富,才华的光芒不可谓不耀眼。但在乡试中,他却屡屡落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如沉重的巨石,压在了他的心头。每一次放榜后的失望,每一次看到他人高中的羡慕与失落,都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伤痕。但归有光并没有被挫折打倒,他坚信自己的才华终有一天会得到认可,于是他继续埋头苦读,不断地磨砺自己的文笔,期待着下一次的机会。
漫长的二十多年过去了,归有光在科举的道路上历经了无数的风雨。他参加了一次又一次的乡试和会试,却始终未能中进士。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沧桑的痕迹,也在他的心中埋下了深深的无奈。但他从未放弃,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对功名的追求,始终在他的心中燃烧着。终于,在嘉靖四十四年,命运之神似乎听到了他的呼唤。六十岁的归有光中了三甲进士,那一刻,他的心中充满了喜悦与感慨。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即将迎来新的转折。 被授长兴知县后,归有光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他深知自己肩负着百姓的期望,于是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他兴办学校,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他整治恶吏,坚决打击那些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的官员,为百姓创造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他平反冤狱,不放过任何一个冤假错案,为那些受冤屈的人讨回公道。他以两汉循吏为榜样,做廉洁刚正之官,不畏惧权贵,不贪图私利。他的清廉正直,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尊敬,但也招来了豪强、大吏的不满。他们视归有光为眼中钉,肉中刺,不断地给他制造麻烦,试图打压他的正直之举。 在这样的困境中,归有光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相信,只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端,就不怕任何的挑战。
但现实的压力却越来越大,他的工作处处受到阻碍,他的努力似乎变得越来越艰难。隆庆二年,六十三岁的归有光被调任顺德府通判,管理马政。这看似是一次晋升,实则是明升暗降。他心中明白,这是那些豪强、大吏对他的报复。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依然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 归有光连上两疏要求辞官,但未被批准。他感到无比的无奈和失落,自己一心为百姓,却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依然在等待着机会,希望能够为国家和百姓做出更多的贡献。后来,得大学士高拱、赵贞吉推荐,归有光升任南京太仆寺寺丞,在内阁掌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暮年得到重视,他十分高兴,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又有了新的希望。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希望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国家留下更多的宝贵财富。 然而,命运再次给了他沉重的一击。在敕房任职仅一年,归有光便因劳累过度身染重病。他的身体日渐虚弱,曾经充满活力的眼神也变得黯淡无光。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他心中依然牵挂着国家和百姓,牵挂着自己未完成的事业。隆庆五年正月十三日,归有光抱恨而逝,时年六十六岁。他的离去,如同一颗巨星的陨落,让人们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惋惜。他被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他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归有光是“唐宋派”的代表性作家,他的文学成就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推崇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被称为“今之欧阳修”,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篇文章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为线索,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文章开篇,作者便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项脊轩的破败景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但就是这样一个破旧的小屋,却承载了作者无数的回忆和情感。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也经历了人生的喜怒哀乐。 作者通过对项脊轩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家族兴衰的感慨。他回忆起祖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期望,“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祖母的话语中充满了慈爱和关切,让作者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他回忆起母亲的温柔和善良,“儿寒乎?欲食乎?”母亲的问候仿佛还在耳边回荡,让作者心中充满了感动。而最让人感动的,是作者对妻子的思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看似平淡的话语,却蕴含着对亡妻的深深思念,让人读来不禁潸然泪下。 《寒花葬志》则是另一篇短小精悍却感人至深的作品。篇幅虽短,仅百余字,但却生动地刻画了婢女寒花的形象。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寒花的天真可爱和勤劳朴实,“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主仆之间的深厚情谊,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 归有光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他的作品感人至深,还在于他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和创新精神。他在继承唐宋八大家古文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感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他的作品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宏大的叙事,而是以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打动读者。他的文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文学成就之外,归有光在水利研究方面也有着卓越的贡献。他居住在安亭时,对太湖地区的水利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吴淞江是太湖入海的道路,只要拓宽吴淞江,解决吴淞江的淤塞问题,其他的水道问题就容易解决。他反对排泄太湖水,认为这样会破坏太湖地区的生态环境。他搜集相关水利文献,着有《水利论前》《水利论后》等,撰成《三吴水利录》四卷。这部着作是古代太湖水利研究的重要资料,为后人了解和治理太湖地区的水利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