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蓝图规划(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而且这种架构特别适合智慧城市的应用场景。"陈芸补充道,"交通、能源、通信等子系统都可以有专属的计算节点,根据实际需求动态调配算力。"
王教授也来了兴趣:"这确实是个突破性的想法。传统的集中式架构已经难以满足未来城市的需求。分布式量子计算或许真的是解决方案。"
团队立即投入到新方案的设计中。李明远负责优化量子芯片,陈芸设计通信协议,张明重新规划建设方案。
三天后,新的系统架构图出现在实验室的大屏幕上。
"看这里。"李明远指着核心部分,"每个量子节点都采用了全新的芯片设计。不再追求单点的极限性能,而是强调模块间的协同效应。当节点通过量子纠缠连接时,整体的计算能力会呈指数级提升。"
"最关键的是这个。"他调出另一张示意图,"节点之间的量子通信网络采用了自适应路由技术。系统能根据实时需求,自动调整网络拓扑结构,确保最优的资源配置。"
"安全性也有很大提升。"陈芸说,"分布式架构天然具有高容错性。即使个别节点出现故障,整个网络依然能正常运行。"
正说着,系统突然发出警报。监控显示,有一个量子节点的行为异常。
"有意思。"李明远仔细观察着数据,"节点似乎在尝试建立某种新的连接模式。这不是预设的协议。"
"系统在自主进化?"王教授也来了兴趣,"量子计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也许这种自发行为恰恰反映了量子世界的本质特征。"
团队开始深入研究这个现象。他们发现,当量子节点达到一定数量时,系统会自发形成更高效的网络结构。这种结构虽然不同于设计预期,但性能却更加出色。
"就像生物的进化。"陈芸说,"系统在寻找最优解的过程中,找到了我们没有想到的路径。"
这个发现给了团队新的启发。他们开始重新思考量子计算的本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计算范式。
张明带来了修改后的建设方案:"按照新的架构,我们可以分期建设。第一阶段在五个关键区域部署量子节点,覆盖主要的城市功能。后续根据需求逐步扩展。"
"成本呢?"
"比原计划节省了30%。"张明说,"主要是减少了场地和基础设施的投入。而且分期建设可以更好地控制风险。"
王教授看完方案后给出了积极的评价:"这个设计很有前瞻性。它不仅解决了当前的技术难题,还为未来的发展预留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