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翳状胬肉区(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朋友们,今天咱们要一起来认识一个眼睛里的“小怪兽”——翳状胬肉。这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又有点神秘?别担心,听我慢慢给您道来。
翳状胬肉,又叫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调皮的“小家伙”,在角膜表面悄悄地生长出纤维血管组织。这个组织通常从角膜缘开始冒头,还和结膜紧紧相连,因为形状像昆虫的翅膀,所以才有了这么个特别的名字。
这“小怪兽”特别喜欢在鼻侧的睑裂区捣乱,要是不小心让它长大了,遮盖住视轴区或者瞳孔区,那可就会影响咱们的视力啦。翼状胬肉在眼科里那可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把它叫做“胬肉攀睛”,咱们老百姓俗称它为“鱼肉”。一般来说,大家都认为它是被外界的各种刺激给惹出来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可能单眼受害,也可能双眼都遭殃。
那这翳状胬肉是怎么冒出来的呢?这背后的原因可不少。
首先是环境因素。您想想,要是咱们的眼睛长期受到风沙、烟尘、热、日光、花粉这些东西的过度刺激,那能受得了吗?特别是渔民、农民、海员、砂石工人这些长期在户外工作的朋友们,天天暴露在这些刺激因素下,就很容易被翳状胬肉给缠上。
然后是身体因素。这里面的门道可多啦,像遗传、营养缺乏、泪液分泌不足、过敏反应还有解剖因素等等,都可能在里面掺和一脚。
再说说眼表变化、遗传因素和病毒感染,它们也可能在暗地里推波助澜,让翳状胬肉有机会冒出来。
咱们来瞧瞧翼状胬肉都有啥特点。
单侧的胬肉往往喜欢待在角膜鼻侧,双侧的呢,则会分别在角膜的鼻侧和颞侧安家。它可以分成头、颈、体三部分,就像一个小怪物的身体结构。长在黑眼珠上的那个尖尖的部分,就是它的头部;在角膜缘那里的,像是脖子一样的部分,就是颈部;而伸展到白眼珠表面那宽大的部分,就是它的体部啦。而且在体部上面,还有好多新生的血管呢,就像给这个“小怪物”提供养分的通道。
这翼状胬肉还分进展期和静止期。进展期的时候,它的头部高高隆起,颈部宽大,体部肥厚,表面还坑坑洼洼的,有着粗大又扩张的血管,一副张牙舞爪的样子。而静止期的翼状胬肉就相对安分一些,头部变得平坦,体部不充血或者只是轻度充血,表面也比较光滑,暂时处于安静的状态。
那翼状胬肉会带来啥症状呢?
一般来说,刚开始可能没啥明显的感觉,顶多就是有一点点轻微的异物感。但要是它开始长大了,那就会在角膜上形成一个三角形的赘生物。双眼发病比较常见,单眼也有可能中招。单侧的大多在鼻侧,双侧的就分别在角膜的鼻侧和颞侧捣乱。
除了这些,还可能会出现干眼的症状,眼睛会有烧灼感、发痒。也可能会有散光,导致视力下降、看东西模糊、容易疲劳。要是这胬肉长得太大了,还会妨碍眼球的正常运动,就像在眼球里安了个“绊脚石”。
这翼状胬肉的危害可不容小觑。
就算是在静止期的翼状胬肉,也能悄悄地影响正常的眼表结构和瞬目活动,让泪膜分布变得不正常,结膜上皮还会鳞状化生。然后呢,咱们的眼睛就会出现反复的干涩、充血、流泪、刺痛还有灼烧感这些不舒服的症状。可怕的是,这整个过程就像一个偷偷摸摸的小贼,不知不觉、不痛不痒、一点一点地发生,等咱们察觉的时候,往往已经影响到视觉功能,甚至可能导致失明的危险。
而且这翼状胬肉一般可不会自己消失哦。它就像是长在角膜表面、和结膜相连的纤维血管组织,形状像昆虫翅膀的“顽固分子”,一旦长出来了,就很难自己消失。它还会不停地向角膜缘方向侵袭,如果侵入角膜组织,就会遮挡瞳孔,引起不规则散光,导致视力下降、看东西重影等问题。
那要是被翼状胬肉缠上了,该怎么对付它呢?
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症状和病变的进展速度,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对于静止的、早期的胬肉,咱们可以先采取一些保守的方法。建议患者尽量远离阳光、灰尘、风沙这些刺激源,还可以戴上合适的太阳镜或者防护镜,减少外界的刺激。
要是说到药物治疗呢,有这么几种情况。可以使用人工泪液,减少眼部的刺激,缓解干涩的症状。要是伴有炎症反应,就得在医生的指导下短期局部使用激素。不过要注意哦,药物治疗只能减轻刺激症状,让胬肉生长的速度慢一点,并不能把胬肉完全去掉。
要是胬肉越来越嚣张,进行性地向角膜中央发展,患者感觉明显的刺激,影响了视力和外观,或者影响佩戴角膜接触镜,那这时候就得靠手术来解决问题了。
但是要提醒您,翼状胬肉手术后是有复发倾向的。一般在原发翼状胬肉切除后的数周至数月就可能会复发,而且复发的胬肉比原来的更凶猛。所以,千万不能轻视胬肉手术,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眼科找专业的医生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