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百官抉择(上)(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朱棣先是佯装出一副悲痛万分的模样,那脸上的哀伤仿佛能感染周围的空气,让本就凝重的气氛愈发压抑。他缓缓起身,声音略带哽咽地下令,命人务必妥善安置好这具遗体。

随后,他面向周围神色各异的文武百官以及一众燕军将士,神色肃穆庄重,语气中满是痛惜地说道:“皇帝侄儿一时糊涂啊,受那等奸佞小人的蛊惑,以至于我大明陷入这般乱象,如今竟遭此横祸,实乃我大明之殇!”

众臣听闻此言,心中各怀想法,可在这样的场合下,也都纷纷附和着,口中吐露出些惋惜悲痛之词。只是那或真或假的神色,藏在低垂的眉眼之后,着实难以分辨。有人是真心为这江山动荡而伤怀,有人不过是随波逐流,做个应景的姿态罢了。

为了进一步坐实建文帝已死的假象,朱棣紧接着召来礼部官员,郑重其事地下令为朱允炆筹备葬礼,且要求以天子之礼葬之。如此一来,皇帝于大火之中意外崩逝的消息便会传遍天下,而他朱棣登基即位,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至少可以在表面上,不用背负那弑君篡位的骂名,为自己即将开启的统治之路,披上一层看似合理合法的外衣。

为了安抚京城的百姓,朱棣可谓煞费苦心。他特地派兵驻守京城维护治安,严令麾下将士不得扰民,力求在这动荡之时,让百姓的生活能尽量维持安稳。

同时,他还向京城军民发布了一则公告,言辞恳切地说道:“固守封地的藩王,因左班奸臣挑唆,导致骨肉被其残害,所以不得不起兵诛杀他们,以此来扶持江山社稷,保安亲藩。今次拟定的京城奸臣,有罪者不敢赦免,无罪者不敢诛杀,如若误伤受到牵连又祸及到伤亡,绝非靖难本意。”

这一番话语,既是在向百姓解释自己起兵的缘由,也是在试图平息众人心中的不安与疑虑。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朱棣下令在城中搜捕齐泰、黄子澄等人,这些人在他眼中,皆是建文帝身边的“罪臣”,是致使大明陷入内乱的“祸根”,一定要除之而后快。

随后,他便率大军返回龙江驻扎,只留下了人心惶惶的京城军民,以及面临着艰难抉择的文武百官们。

这些文武百官眼睁睁地看着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在大军的护卫下,骑着高头骏马,意气风发地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南京。此刻,面对即将夺取皇位的朱棣,他们的内心犹如翻江倒海一般,到底该何去何从?

建文帝一朝的满朝文武大员,纷纷在这历史的十字路口,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在这风云巨变之际,有一部分人出于本能,选择踏上了逃亡之路。

燕兵入城的那个晚上,城中便陷入了一片混乱。四十多名高官,匆忙乔装成平民百姓,携带家眷,趁着这混乱的局势,慌慌张张地逃出了南京城。

而在此后的日子里,前前后后竟共有四百六十多名官员选择了逃离,其中不乏翰林学士高逊志,监察御史韩郁、李贞,吏部主事顾硕等等。

这些选择逃亡的官员,大多都打算隐姓埋名,带着家人就此隐居避世,远离这朝堂纷争与权力旋涡。

就拿开国功臣刘基次子刘璟来说,南京城破之时,他毅然逃回了浙江老家。后来,朱棣听闻他的才名与贤能,有心请他出山相助,可刘璟却避而不见。

朱棣哪肯轻易罢休,便派兵将他抓到了南京。刘璟见了朱棣,却依旧不慌不忙,神色坦然地说道:“殿下如此行事,是打算就算是百年后,还是逃不过一个‘篡’字么?”

此言一出,正好触动了朱棣的逆鳞和痛处,朱棣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将他下狱。刘璟宁死不屈,最终在狱中自尽身亡。一代名臣刘伯温刘基的两个儿子,就这样先后遇难,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也让人感叹在这历史的洪流之中,个人的坚守与命运竟是如此的波折与无奈。

而另有一部分人,如李景隆和谷王朱橞一般,选择了主动归顺朱棣。在燕王进入南京的当天,兵部尚书茹瑺、吏部右侍郎蹇义、户部右侍郎夏原吉、礼部左侍郎董伦、大理寺少卿薛嵓、翰林侍讲王景,以及翰林院的不少官员如杨溥等,纷纷主动向朱棣输诚,归顺了这位新主子。朝中大多数官员在茹瑺的率领下,也都跟着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他们这般选择,倒也不尽是贪生怕死、趋炎附势之辈,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的出发点其实颇为简单。在他们看来,朱棣与朱允炆皆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血脉后代,不管是儿子当皇帝,还是孙子做皇帝,皇位都是他们老朱家的,于他们而言,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况且,朱棣以“靖难”之名起兵,夺得皇位后,一直强调自己的行为是为了清除建文帝身边的奸佞之臣,恢复太祖朱元璋的祖制。如此一来,选择归顺朱棣,在他们心中,其实也并不违背那传统的忠君观念。

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他们审时度势,觉得顺应新的形势,或许才是保全自身和家族同时还合乎本心以及自己所学的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