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泉州开元寺:千年古刹的佛光传奇》(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历史的长河中,泉州开元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闽南大地。这座千年古刹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传奇,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其佛光熠熠生辉,穿越千年的时光,向世人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泉州开元寺位于福建泉州鲤城区西街,此地自古以来就是闽南地区的文化、经济中心之一。它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原名莲花寺,后改名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改称开元寺。从其起源可以看出,开元寺的建立与唐朝的兴盛以及佛教在当时的广泛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唐朝这个文化繁荣、对外交流频繁的时期,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使者和传教士。佛教文化也随着这些交流在这里生根发芽,并在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下,逐渐发展壮大,开元寺应运而生。
开元寺的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整个寺庙占地面积约7.8万平方米,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排列着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等主要建筑。这些建筑各具特色,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庄严肃穆的佛教圣地画卷。
紫云屏是开元寺的第一道屏障,它是一座高约6米、宽约15米的照壁,建于明代。壁顶为琉璃瓦,壁身镶嵌着精美的石雕,正面的“紫云屏”三个大字苍劲有力。这座照壁不仅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还象征着将世俗世界与佛门净地相隔离,踏入紫云屏后的区域,便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圣而宁静的世界。
山门(天王殿)是开元寺的正门,其建筑气势恢宏。殿顶为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斗拱交错,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殿中供奉着弥勒佛,背后则是韦陀菩萨,两侧分列着四大天王像。这些佛像和天王像造型逼真,神态各异。弥勒佛袒胸露乳,笑容满面,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韦陀菩萨手持金刚杵,威风凛凛,守护着佛法;四大天王则或怒目圆睁,或神情庄重,手中分别持有不同的法器,象征着风调雨顺,守护着世间的安宁。天王殿的木雕、彩绘工艺精湛,梁枋上的图案色彩鲜艳,人物、花卉栩栩如生,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拜亭位于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是信徒们礼拜佛祖的地方。拜亭的建筑结构独特,采用八角形攒尖顶,亭内空间宽敞,没有墙壁,四周通透。拜亭的石柱上雕刻着精美的对联和各种图案,与周围的建筑相得益彰。在这里,信徒们可以在露天的环境下向佛祖表达虔诚之心,感受着佛法的庄严与神圣。
大雄宝殿是开元寺的核心建筑,其建筑风格独特,为面阔九间、进深六间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建筑面积达1338平方米,号称“百柱殿”。实际上,殿内原本立有近百根柱子,后因建筑结构的改进,减少了一些柱子,但仍保留了86根。这些柱子形式多样,有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等,有的柱子还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大雄宝殿供奉着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佛像,佛像庄严肃穆,高踞于莲花宝座之上,周围环绕着众多的菩萨、罗汉像。殿内的藻井构造复杂,装饰华丽,以多层斗拱向上悬挑,形成穹窿状,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象征着佛教的清净与神圣。在大雄宝殿的月台须弥座束腰处,还嵌有72幅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这些浮雕造型生动,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印文化的元素,是开元寺的一大特色。
甘露戒坛位于大雄宝殿之后,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戒坛始建于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现存建筑是清初重建的。戒坛为五级,呈八角形,总高约3.7米。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如蜘蛛结网,结构精巧。戒坛的四周立柱上雕刻着众多的飞天、伎乐等形象,他们姿态优美,仿佛在空中翩翩起舞,为戒坛增添了一份神秘而灵动的氛围。戒坛上供奉着卢舍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佛像,这些佛像的造型和工艺都堪称一流,展现出佛教艺术的博大精深。
藏经阁是开元寺的最后一进建筑,用于收藏佛教经典。藏经阁为两层楼阁式建筑,重檐歇山顶,气势不凡。阁内珍藏着大量的佛教经典、文物和艺术品,其中包括宋刻本《毗卢大藏经》等珍贵古籍,这些古籍不仅是佛教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瑰宝。此外,藏经阁内还收藏着一些古代的佛像、法器、书画等文物,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开元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除了中轴线的建筑,开元寺东西两侧还有一些重要的附属建筑和景观。在东侧有檀越祠、准提禅林等,西侧有功德堂、尊胜院等。这些建筑与中轴线的建筑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开元寺完整的建筑体系。此外,开元寺内还有众多的古树名木,其中最着名的是东西塔旁的古榕树。这些古榕树盘根错节,枝叶繁茂,与古老的建筑相互映衬,为开元寺增添了一份古朴而宁静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