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1)黄帝岐伯揭秘:正常人脉象的奥秘与诊脉法则(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黄帝问道:正常人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在中医理论中,对于脉象的解读是一门深奥而又精细的学问。“人一呼脉跳动两次,一吸脉也跳动两次,呼吸之余,是为定息,若一吸劢跳动五次”,涉及到了中医脉诊中的“平人脉象”概念。

我们来理解一下“平人脉象”。在中医看来,平人脉象是指健康人的脉象,它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一呼一吸,脉各跳动两次”,这实际上是描述了一个人在正常呼吸状态下,脉象与呼吸之间的协调关系。这种协调关系反映了人体内气血运行的平稳和有序。

然而,“若一吸劢跳动五次”时,这确实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在中医理论中,这通常被解释为呼吸时间较长,以至于在一次呼吸周期内,脉象的跳动次数有所增加,以“尽脉跳余数”。这种情况虽然不常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体内的气血运行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的脉象诊断并不仅仅依赖于脉象的跳动次数,更重要的是通过脉象的形态、力度、节律等多个方面来综合判断。因此,即使出现了“一吸劢跳动五次”的情况,也需要结合其他脉象特征来进行综合分析。

在中医理论中,“平人”这一概念,并非简单地等同于“无病之人”。虽然从字面上看,平人似乎指的是身体健康、没有疾病的人,但在中医的语境下,它更多地是指一种生理状态的正常与平衡。

当我们说“通常以无病之人的呼吸为标准,来测候病人的呼吸至数及脉跳次数”时,实际上是在强调一种对比和参照。医生在诊脉时,会以自己的(作为健康人的)呼吸为基准,去观察和计算病人的呼吸频率和脉搏跳动次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因为异常的呼吸和脉搏往往能够反映出人体内气血运行的失衡或疾病的存在。

当然,这里所说的“医生无病”,并非要求医生必须是一个完全健康、没有任何疾病的人。而是强调医生在诊脉时,应该保持一种客观、冷静的状态,以自己的正常生理状态为参照,去感知和判断病人的异常情况。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种“用自己的呼吸来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的方法,是中医诊脉法则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体现了中医诊断的精细和准确,也要求医生在诊断过程中保持高度的专注和敏锐。

我们来说说“一呼一吸,脉各跳动三次且急疾”。在正常情况下,人的脉象会随着呼吸的节奏而有所波动,但一般不会出现如此急促的跳动。当脉象在呼吸间跳动频繁且急促时,往往提示着体内有热邪的存在,这种热邪可能是由外感病邪入里化热,也可能是由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所致。

“尺之皮肤发热”,这里的“尺”指的是人体下肢的尺泽部位,也就是小腿内侧接近脚踝的位置。尺肤发热,往往与体内热邪有关,特别是在温病中,热邪往往先从下焦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因此,尺肤发热可以作为温病的一个重要诊断依据。

然而,如果尺肤不热,但脉象滑,这则可能是感受风邪而发生的病变。脉象滑,通常表示体内有痰湿或瘀血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往往是由风邪夹带而来,阻滞了气血的运行。因此,脉象滑可以看作是风邪致病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果脉象涩,这往往是痹证的表现。痹症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闭阻,从而引起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的疾病。脉象涩,表示气血运行受阻,与痹证的病机相吻合。

脉象作为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重要反映,一直被视为诊断疾病、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人一呼一吸脉跳动八次以上是精气衰夺的死脉;脉气断绝不至,亦是死脉;脉来忽迟忽数,为气血已乱,亦是死脉”,这些都是中医临床中对于危重病证的脉象判断。

“人一呼一吸脉跳动八次以上是精气衰夺的死脉”。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呼吸与脉象是协调一致的。当呼吸加快或减慢时,脉象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然而,如果在一呼一吸之间,脉象跳动次数过多,超过了正常范围(一般认为一呼一吸脉跳动四至五次为常),这可能意味着人体的精气已经严重耗损,生命力衰弱,预后往往不佳。

“脉气断绝不至,亦是死脉”。脉气的断绝,意味着气血运行的完全停滞,这是人体生命力极度衰竭的表现。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的停滞往往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因此,脉气的断绝不至被视为死脉的一种。

“脉来忽迟忽数,为气血已乱,亦是死脉”。脉象的忽迟忽数,反映了气血运行的紊乱和不稳定。在中医理论中,气血的和谐与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当气血运行紊乱时,人体的生理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导致生命的危机。因此,脉来忽迟忽数也被视为死脉的一种。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上述脉象在中医临床中被视为危重病证的标志,但并不能作为判断生死的唯一依据。在实际诊断中,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于危重病证的诊断和治疗也有了更为科学和准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