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王之涣神作凉州词(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次句描写的塞上孤城,位于“黄河白云”远大的背景之下,一下子突显出“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难的处境。这样一座边塞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放在后世,只能是“鬼吹灯”那种被探险的远古遗迹,不可能有什么生气的。

这里的人,自然是守卫大唐边疆的将士!

在这样苍凉、远离帝国中枢的环境背景下,好巧不巧地,听到了羌笛声;

好巧不巧的,羌笛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表达别离的《折杨柳》!

有家不能回的将士们,内心自然非常惆怅!

只能自嘲似的“责怪”一下“羌笛”:

你是有病吗?

干嘛总是吹奏负能量满满的《折杨柳》曲?

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

没有春风,就没有春天。

没有春天,哪来的杨柳给你折?

说是“何须怨”,可话里分明带着怨念,而且这怨念还很不小。

另一方面,又是满心的无可奈何!

虽然乡愁难耐,但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

“说句实在话”,有国才有家,你不站岗我不站岗,谁来保卫咱祖国?谁来保卫家?谁来保卫家?

所以这句看似宽慰,可也曲折表达了将士们的心声,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引人在诗外无穷遐思。

甚至都不用别人来吹捧本诗,“旗亭画壁”的另一位男主角高适,都要为《凉州词》背书了!

重新审阅一下他的那首《塞上闻笛》: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发现什么了?

与《凉州词》意境相当,韵脚一致!

正是与王之涣的唱和之作啊!

是的,《塞上闻笛》还有一个名字: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王七是谁?

以前,流传说王之涣排行老六,所以是“钻石王老六”。

可是后来,王之涣的墓志铭出土了,他是他老爸的第四个儿子,他还有三个堂兄,刚好是“王七”。

所以,高适这首就是“唱和”王之涣凉州词的作品,如果他们再晚个十几二十年,就可以玩更高级的“步韵”了。

《凉州词》起码在薛用弱所在的长庆年间就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神作”,随着时代的推进,不但没有像王大叔的《长信秋词》一样被渐渐冷落,反而越来越出名。

明代的李攀龙、王世贞和清代的王夫之都为“唐人七绝谁可压卷”这一问题各持己见,可免不了都涉及道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