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第一局:耕者的对决!(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单纯用这种白描的手法,平铺直叙,太过苍白无力,不具备诗歌美感,也无法触动人心。
故而,写这首诗,只算是打个底稿。
从这上面,发散出更精细入微的观察角度,才能让同一个主题,发挥出更大的表现力。
就好像《悯农》的另一首,也就是曾经被柳绘小娘子拿去篡改成“谁知盘中瓜”的那个,就是选了农民大中午锄草的细节,汗水盈盈,历历在目,才使得“粒粒皆辛苦”的感慨令人信服。
先写好的第一首诗,如果不想让“胼胝事耕作,筋力遑云疲”显得太自说自话,就应该给他增加感人的细节。
可以从侧面表现出这一点。
陈成联想起“双抢”时父老乡亲的忙碌状,重新写道:
八月烈日灼,初长稻苗青。
八月的太阳简直像是烧烤炉一般,但与之对比的是——
“抢种”的秧苗十分脆弱,柔柔的青绿色。
两相对比——
表现了此时从事劳动的巨大考验,而又从初长秧苗的脆弱,暗示了农人必须加倍细心呵护。
表现力比之第一版增强了不少。
再改写“破晓荷锄去,薄暮驱牛归”这一句。
这一句是一个“互文句”,也就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
就比如王大叔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并不是说秦朝的月亮汉朝的关卡,就应该是“秦朝汉朝的明月、关卡”。
陈成这句就是“早上带着锄头、赶着牛去,晚上带着锄头、赶着牛回来”。
没毛病是没毛病,可单单这么说的话,仍然只在叙述一项常态,不够动人。
毕竟还有人觉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很悠然的生活方式呢!
这句“增光添彩”的方案仍然是增添细节,以真实取胜。
我就这么写:
黄牛勤耕陇——
不待醒天明。
哎!我这么个思路,细节就出来了。
家里的黄牛勤勤恳恳地在陇上耕作,一言而发,也不会像陈胜那样“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