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以为我提不动刀了吗?(4k)(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对于老朱来说,只要复核开列的名单有北方士子就不会处罚,不管北方士子有多少人,只要有,调查小组成员就一点事也没有。

第一阶段是,主考官刘三吾等人录取的五十一名进士全都是南方人。

建国后,因为杨宪的缘故,老朱一直修身养性。

在对首次科举结果进行核实时,朱元璋并未否认首次登科士子的合法性。同时,并未处理任何一人。

一时间,整个江南财阀圈,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他们带着审问得来的签字画押的确凿证据,一连抄了七八个江南财阀。

在朝,有宋濂这种文官为他们共同利益摇旗呐喊。

要知道原时空,洪武、永乐时期,仅盐税每年都能收上千万的税。

只需要主考官和阅卷官,有这方面的倾向就行,毕竟南方举子的自身本就不差。

这时,年老的老朱给了他们一次机会,成立了调查组,甚至让原榜三甲也都进了调查小组。

事实上,老年的老朱在这里已经是进行了妥协。

第二阶段则是,老朱派出了调查小组复核考卷,这其实已经是老朱给他们机会了,可经过十二人调查小组复核后,这些家伙仍旧选择维持原榜!

没粮救灾自然无罪,可你煽风点火、蛊惑灾民、甚至偷偷在土豆中下毒、给朝廷救灾造成重大影响,这些就是抄家灭族的大罪。

只有和这些江南财阀站在一起的那些文官集团,才能完全打开这个钱库。

之所以北方的学生比南方的学生少,并不仅仅因为教育水平的问题,而是因为学生的数量和南方相差很大,只有南方的四分之一。

而且“南北榜案”是在洪武三十年,距洪武四年科举考试结束后的二十九年,其间又举行了六次科举。经过这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南北之间的差距已经缩小了很多,按理说不会有这样夸张到零封的差距。

可北方的教育水平,虽然比不上南方,但也不至于被考死。而且,在历届的科考中,北方人都占据了一席之地。洪武四年,明代举行了一次科举,共有120人参加,其中31人来自北方。

造成这样的结果,并不一定非得是科举舞弊,有很多手段可以达成。

在走到人生最后时刻的老朱,原本不打算再添杀戮了。

要知道明朝之前考了那么多次科举,虽然每一届,南北都有不小的差距,可也不至于北方一个都没有。

南北经济差距,造成南北读书人水平有差异,这点老朱自然知道。

回看明朝历史的话。

有些家伙就以为他提不动刀了。

反观江南士绅官僚集团,咄咄逼人,无论朱元璋如何表态,这个群体始终想尽办法阻止“北方士子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