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初入孔源书院(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信儿知道,信儿想学。”赵信说的很坚定,其实他并不知道,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位李青松与他会留下一段亦师亦友的佳话。
李青松一走,赵信感觉空落落的,除了每天的体训就是帮父母操持家务。
赵铁柱思索很久,终于还是问赵信了:“高壮士后来有没有跟你说过他的事情?”
“没有,他什么都不肯说,爹,咱们还是别去问了,但是我觉得他是个做大事的。”赵信回答。
“好好,爹不问了,信儿有自己的主意了。但是爹有个要求,我跟你娘商量过了,砸锅卖铁也要供你去念书。”赵铁柱笑着说。
“又来了,爹,信儿不想去念书,信儿想帮爹娘干活。”赵信还是有些抵触。
“爹知道你咋想的,钱的事,爹来想办法,现在县衙里的差役们的孩子,大多数都没书读,咱老赵家的凭啥要跟他们一样?再说了,你不是想学武吗?我朝的武人地位极低,但倘若文武双全呢?那就不得了了。”赵铁柱耐心劝解道。
赵信其实也知道在明朝中后期,武人的地位十分低微,同级别的武将就不说了,就是在低了两三级的文官面前,武将也只能唯唯诺诺,大明重文轻武的风气太重了。
但是赵信更深知,过了天启之后,一切都变了,崇祯皇帝杀文官如杀鸡,但是对武官却最多只能下旨训斥,为啥?就是怕他们造反!因此走文官道路绝对是条死路,但是文武双全确实是条好路子。
“别想了,就这么定了,明日让你爹送你去!”赵信他娘林桂花见赵信沉默不语,还以为他仍然在心疼钱,赶紧支会了一句。
“那好吧,信儿绝不辜负爹娘的期望!”看到赵信应承下来,老赵夫妇会心的笑了。
翌日一早,赵铁柱就带上赵信来到了全县最有名的孔源书院,这所书院规模很大,基本上汇集了全县甚至周边地区读书的好苗子。
明朝还是很注重读书氛围的,从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期就主张官办学府与民间机构同步发展,鼓励所有心向大明的有志青年都能投身到科举这一伟大事业中来。但是官办学府有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除了教谕等寥寥数人是正经的有编制的,其他基本都算是临时工,就这点微薄的收入还要层层克扣。这些读书人为什么不去参加科举而在这里搞奉献呢?科举是可以考到老的,而教授学生学业在公办机构里又有固定的时间和要求,这就会大大影响他们考中的成功率,所以愿意投身到公办学府里的教育工作者很少,到了明末,除了州府个别需要充当考核门面的机构还存在,县一级的公办学府大多数名存实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