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赏析

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的后两句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我的世界进入一个玄妙的画面——李绅望着田间辛勤劳作的农夫,心中满是悲悯。他深知这诗句虽能道出百姓疾苦,可真正改变他们命运之事,却艰难万分。

一日,李绅进宫面圣。殿堂之上,他鼓起勇气向皇帝进言:“陛下,臣观天下,虽四海无闲田,然农夫仍饱受饥饿之苦。赋税繁重,劳役无尽,实乃民生大患。”皇帝听后微微皱眉,朝堂大臣们亦窃窃私语。

李绅接着道:“臣恳请陛下轻徭薄赋,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如今天下看似繁荣,实则民力将竭,长此以往,恐生祸乱。”皇帝沉思良久,最终缓缓开口:“卿之所言,朕当细思。”

此后,李绅四处奔走,联合志同道合之士上书朝廷。经过一番波折,朝廷终于颁布诏令减轻赋税。田间的农夫听闻此事,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李绅站在田埂边,看着这片希望的田野,知道自己为百姓做了一件实事,也无愧于笔下的悯农之诗了。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所作。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唐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及第,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着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当今社会,存在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大吃大喝并且一定要在碗碟中剩下一些食物,这种行为居然被视为礼貌之举;相反,将盘中餐全部吃光的人却会遭人轻视和鄙夷。这实在是与我们一直倡导的节约理念背道而驰!

就在此时,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从前学习佛法的时光里。那时,曾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师给我们讲述了一则发人深省的公案。故事中的主人公乃是一位家境颇为殷实、拥有丰厚资产之人。此人在世之时,生活奢靡无度,常常肆意挥霍,对食物更是毫不珍惜。每次用餐结束后,他都会将剩余的各式各样的美食统统倒掉,完全不顾及这些食物背后凝聚的辛勤劳动和资源耗费。尽管周围有人屡屡好言相劝,但他始终置若罔闻,一意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