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自相矛盾(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源自一则寓意深远的寓言故事,其最早记载于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所着的《韩非子·难一》之中。这则成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言行不一、相互冲突的情况。

它常被用来形容人们在行动或者言辞表达方面出现前后不一致、彼此矛盾的现象。当我们说某人的行为或言论自相矛盾时,意味着他们所说的和所做的之间存在明显的逻辑冲突,让人难以理解和信服。

在句子中,“自相矛盾”通常作为谓语成分使用,以描述主语的状态;也可以充当定语,修饰相关的名词。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成语一般只适用于单方面自身内部产生的抵触,而不适用于涉及到两个及以上对象之间的矛盾关系。例如:他刚才的说法自相矛盾,实在令人费解;这份报告中的观点存在着自相矛盾之处。通过这样的运用,可以更准确地传达出事物内在的不协调与不合理性。

成语出处

战国·《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

后人由上述文献提炼出成语“自相矛盾”。2

成语故事

在楚国,有一个贩卖兵器的人,如一颗耀眼的明星般出现在市场上,他所售卖的矛和盾,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他高高地举起那面盾,如同举起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向众人夸口道:“我的盾,乃是这世间最为坚固之物,任何锋利尖锐之物都无法刺穿它!”紧接着,他又如同一个骄傲的战士般,拿起一支矛,毫不掩饰地夸赞起来:“我的矛,是这世上最为尖利的,任何牢固坚实之物都无法抵挡它的一戳,只要轻轻一碰,便会立刻被它刺穿!”他的脸上洋溢着无比的得意,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大声吆喝道:“快来看呀,快来买呀,这世界上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就在这时,一个看客如同一位睿智的智者,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轻声问道:“若是用这矛去戳这盾,又会如何呢?”“这——”围观的人先是一愣,如被施了定身咒一般,突然,一阵如雷般的大笑声爆发出来,人们纷纷散去。那个卖兵器的人,如同一只落败的公鸡,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狼狈地离开了。

听着语文老师温柔地讲解,我面前渐渐浮现出来一个场景——听着语文老师温柔地讲解,我面前渐渐浮现出来一个场景——那卖兵器之人满脸涨红,在众人的哄笑声中不知所措。我不禁沉浸其中,仿佛穿越到了那个集市。周围的喧闹声、嘲笑声不绝于耳,而我就站在那卖兵器之人的身旁。我看到他眼中闪过一丝懊悔,或许他后悔说出如此自相矛盾的话了吧。此时,我心中一动,走上前去对他说:“其实你只需改变一下营销策略便可。”他疑惑地看向我,我接着说道:“你可以说你的盾很坚固,大多数兵器刺不破;你的矛很锋利,能刺破许多盾。这样既不会自相矛盾,又能体现出你的兵器不错。”他听后眼睛一亮,刚要开口感谢我,却突然画面一转,我又回到了教室,耳边是同学们的讨论声,原来刚刚只是一场白日梦。但这个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含义,同时也明白了说话做事需谨慎,切不可自相矛盾的道理。

下课后,我还在回味着那个白日梦。突然,我感觉脑袋一阵晕眩,再睁眼时,发现自己竟身处一个陌生的空间,四周云雾缭绕。

正惊讶间,一个老者缓缓走来,他笑着对我说:“孩子,你今日在梦中给那卖兵器之人的建议甚好,此乃智慧之举。”我一脸茫然,老者接着说:“吾乃这成语世界的守护者,你既有此等慧心,我便送你一份礼物。”

说完,他手一挥,一本散发着微光的书出现在眼前。“这本书记载着诸多避免自相矛盾的处世之道,望你好好研读。”我接过书,满心欢喜。

然而,当我翻开书时,却发现书中一片空白。正当我疑惑不解时,老者笑道:“这世间之事变幻无常,并无固定不变的法则,全凭自己用心感悟。”

话音刚落,周围景色消失,我又回到了教室。手中虽无书,但老者的话已深深印在心中。从此,我说话做事之前都会仔细思考,以免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始终牢记着成语世界守护者的话。一次学校组织演讲比赛,主题是关于诚信与谎言。我想起曾经的经历,深知言语不能自相矛盾。于是我精心准备演讲稿,反复斟酌每一句话。

比赛那天,台上的选手有的说得慷慨激昂,但细听之下却漏洞百出,自相矛盾之处不少。轮到我上台时,我深吸一口气,将自己对诚信的理解以及如何避免言行相悖阐述得清晰透彻。台下观众都听得入神,最后我赢得了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