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堵住“祥林嫂”诉苦的嘴,然后呢?(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文人们则是对这种简白的文字表达方式更感兴趣,这个叫鲁迅的文人写作风格跟天幕中人很像,他们可能是比较接近的时代。

【鲁迅并没有一上来就把旧时女性受压迫的锅一股脑的都甩到封建礼教头上,就仿佛鲁镇人骨子里都是良善,只是受了理学的骗。

而是进一步的认识到,理学的礼教,只是人们行事的一块儿遮羞布。鲁镇人真正关心的,是祥林嫂的婆婆由此进账了多少钱,真正决定他们行为走向、事物取舍、情感倾向的,还是一己之私利为价值基点的投机哲学。】

明清两代真正被压迫过的妇女:呵,没错,他们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什么贞洁什么再寻好人家,全是为了一己私利。

前期理学学者们:我们理学跟封建礼教到底有什么关系?

【鲁镇人有迷信,有信,但无坚信,无特操。一旦礼教的规范影响到了他们的私利,他们也有一套逻辑自洽的表演,来糊弄,求个心安。就如书中的抢亲,明明就已经在干禽兽不如的事了,但偏偏还要按着祥林嫂的头虚伪的走完形式。】

此处原文: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

同样被逼改嫁的一些古代妇女以手拭泪,显然是又想起当时的苦楚。

【为什么大家都说祥林嫂与众不同呢?因为只有她真的相信了。而这样的“傻人”,在鲁镇这样的社会自然是要被吃干抹净的。

在生活中,有时你会发现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常常透着这样一股拧巴感。一方面父母从小就教导孩子们各种做人的大道理,各种真善美博爱善良,但另一方面,父母又真的怕孩子们像祥林嫂一样,完全的相信了它们,导致在社会上吃亏,所以又在生活中不断的用实际行动破除这种相信。】

诸朝有能力对孩子进行一些教育的父母们感同身受,唯有苏轼十分豁达,“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祝福》是鲁迅结束《呐喊》开启《彷徨》的承上启下之作,此时鲁迅的队伍走散了,“我又经历了同一战阵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

鲁迅在见证了许多打着改革旗号为自己谋利的表演后,深刻的认识到仅仅将封建礼教的种种信条破除是不够的。如果内在的国民性不加以改变,就不会真正的迎来蜕变,不过是再换一套新的冠冕堂皇的外衣,继续做遮掩罢了。】

王安石、张居正等改革家:改革?这位鲁迅和他的伙伴们也在谋求变法吗?他们为什么留着短发,那个时代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境?

【所以整篇《祝福》,鲁迅似乎都在借着故事一遍遍的叩问,为什么如卫婆子一般底线灵活之人,在鲁镇如鱼得水,上蹿下跳,如鲁四老爷般虚伪伪善之人活的滋润。

反而像祥林嫂这样有自己坚信的傻人,在这个社会之中没有了半点生存空间,而她的坚信为什么又总会变成一柄柄刺向自己的利剑,甚至在最后给了她致命一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