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白琵鹭(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白琵鹭:湿地中的优雅精灵
白琵鹭(学名:Platalea leucorodia),是鹈形目鹮科琵鹭属的大型涉禽,别名琵琶嘴鹭、琵琶鹭。这种鸟类以其独特的外形和生活习性,成为了湿地生态系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形态特征
白琵鹭体长70-95厘米,体重1130-1960克。其最显着的特征是长而直的喙,上下扁平,前端扩大呈琵琶状,黑色,端部黄色;脚亦较长,黑色,胫下部裸出。繁殖期的白琵鹭全身羽毛大多为白色,头后枕部披有浅金色的丝状冠羽,前额下部具橙黄色颈环,颏和上喉裸露无羽,呈橙黄色。冬羽与夏羽相似,但头后枕部无羽冠,前颈下部亦无橙黄色颈环。幼鸟全身白色,第一至第四枚初级飞羽具黑褐色端斑,内侧飞羽基部缀有灰褐色,多数翅羽具黑色羽轴。
生活习性
栖息环境
白琵鹭喜欢集群活动于多水生动物的湖泊、沼泽、河流、水库等湿地环境中。它们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山地丘陵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岸边及其浅水处,也见于水淹平原、芦苇沼泽湿地、沿海沼泽、海岸、河谷冲积地和河口三角洲等各类生境,很少出现在河底多石头的水域和植物茂密的湿地。
食性
白琵鹭主要以虾、蟹、蛙、水生昆虫、昆虫幼虫、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蝌蚪、蜥蜴、小鱼等小型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觅食时,它们在浅水滩涂处边走边左右摆动头颈,微微张开嘴巴用喙的前端探入水底搜寻,触到食物立即合嘴捕食。这种独特的觅食方式,使得白琵鹭能够在泥泞的水底环境中,轻松地捕捉到隐藏在其中的小型生物。
行为特点
白琵鹭生性机警,休息时常排成“一”字形散开在河边站立不动。它们通常在树上或芦苇丛中筑巢,雄鸟主要负责采集树枝和芦苇等材料,雌鸟主要负责筑造。鸟巢舒适又安全,因为刚孵化的雏鸟不能视物,也无法独立行动,所以成鸟会格外照顾。长大些的雏鸟在亲鸟带领下学习觅食,期间亲鸟也会喂食,但频率逐渐减少,直至幼鸟长大。
白琵鹭常成群活动,偶尔见单只,性机警畏人,很难接近。常排成稀疏的单行或成波浪式的斜列飞行,两翅鼓动较快,平均每分钟鼓动186次。既能鼓翼飞翔,也能利用热气流进行滑翔,而且常常是鼓翼和滑翔结合进行。飞行时两脚伸向后,头颈向前伸直。
分布范围
白琵鹭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在中国,夏季或许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天山至东北各省。冬季南迁经中国中部至云南、东南沿海省份、台湾及澎湖列岛。在欧洲,分布在荷兰、西班牙、奥地利、匈牙利和希腊。东亚种群在中国、韩国和日本越冬,其中中国越冬群体数量较多。2016-2020年期间,占东亚总数97.5%的白琵鹭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的16个关键越冬位点,且50%以上的个体在鄱阳湖越冬。近年来,随着白琵鹭种群数量增加,其在长江的越冬分布范围更加广泛。
繁殖情况
白琵鹭在春季繁殖,筑巢于树上,距离地面5米以上。每窝产卵3-4枚,孵化期24-25天。繁殖期自3月末起,直至7月。在繁殖期间,白琵鹭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行为,如雄鸟会通过展示其美丽的羽毛和冠羽,来吸引雌鸟。一旦形成配对,它们会共同筑巢、孵化和育雏。
保护现状
白琵鹭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属于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目前,我国已在白琵鹭越冬地建设245处自然保护区,27%的高度适宜区、13%的中度适宜区和8%的低度适宜区受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然而,仍然存在一定的保护空缺,建议重视有关区域的保护。
白琵鹭种群数量的增加,得益于多方面的保护措施。一方面,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为白琵鹭提供了相对安全的栖息环境;另一方面,人们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减少了对白琵鹭栖息地的破坏。此外,一些科研机构和保护组织对白琵鹭的种群动态、栖息地选择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制定更有效的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白琵鹭与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白琵鹭在湿地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们通过捕食小型水生动物,控制了这些生物的数量,从而维持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例如,白琵鹭捕食的虾、蟹等甲壳类动物,如果数量过多,可能会对水生植物造成过度啃食,破坏湿地植被的生态平衡。而白琵鹭的存在,有效地调节了这些甲壳类动物的数量,使得湿地植被能够正常生长,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同时,白琵鹭的粪便也为湿地土壤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它们在觅食和栖息过程中,将粪便排入水中或湿地土壤中,这些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能够促进湿地植物的生长,增加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此外,白琵鹭在湿地中的活动,如觅食时的搅动,也有助于湿地土壤中氧气的交换,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分解作用,进一步促进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