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8章 年 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元至正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天下大乱已久,百姓们在战火纷飞中苦熬了数十载,那日子过得是惶惶不安,犹如风雨中的浮萍,不知何时才能寻得一处安稳之所。各路豪杰纷纷崛起,都妄图在这乱世中争得一席之地,逐鹿中原。而在这诸多势力之中,有一人脱颖而出,他便是朱元璋,历经无数艰难险阻,麾下汇聚了一众能臣猛将,已然有了定鼎天下之势。

《明史·太祖本纪》记载:“春正月壬申,诏左丞相李善长为律令总裁官,参知政事杨宪、傅瓛,御史中丞刘基,翰林学士陶安等二十人为议律官,定大明律。戊子,祀天地于南郊。甲午,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这一道道诏令,如同声声战鼓,宣告着一个崭新王朝的诞生,也预示着天下即将开启新的篇章。

我叫陈生,本是应天府里一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先生,平日里就在那小小的私塾里,教导着一帮稚童诵读经典,书写文章。虽身处这乱世之中,却也总盼着能有一日,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自己所教的这些孩子,能有个好前程,不用再受战乱之苦。这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之事,于我而言,起初不过是街头巷尾听闻的传言,可谁能想到,竟会如此深刻地影响到我这平淡的生活,让我卷入了这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之中。

起初,我听闻朱元璋要称帝的消息时,是在那私塾之中。课间休息时,几个年纪稍大些的学生围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议论着。

一个学生好奇地问道:“先生,那朱元璋真的要当皇帝了吗?当了皇帝是不是就能让咱们不用再害怕打仗了呀?”

我笑着摸摸他的头,说道:“此事尚无定论呢,不过若真能称帝,想必也是想着要让这天下太平,只是这其中的变数,还多得很呐。”

嘴上虽这么说,可我心里也在思忖着,这朱元璋若真能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王朝,那对百姓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毕竟这些年,百姓们被战乱折腾得太苦了,田园荒芜,亲人离散,大家都渴望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随着日子一天天临近,应天府里的气氛也越发紧张又热烈起来。大街小巷都在张灯结彩,百姓们脸上虽带着些许疲惫,却也难掩那期待的神情。官府的差役们来回奔走,忙着筹备登基大典的诸多事宜,张贴告示告知百姓们需遵循的规矩,整个城市仿佛都在为这即将到来的盛事而忙碌地准备着。

我走在街市上,便能听到人们的各种议论。

一位老者感慨地说:“盼了这么多年,终于要换个太平日子过过了,只愿这新皇帝能是个明君,让咱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些呀。”

旁边一个年轻后生却兴奋地回道:“那朱元璋可是有能耐的主儿,打了这么多胜仗,身边又有那么多厉害的谋士和将军,肯定能把这天下治理好,咱往后就等着享福咯。”

我听着他们的话,心中也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想着若是这大明真能如众人所愿,开创一个太平盛世,那可真是百姓之福啊。

而在朱元璋的阵营之中,那更是一片忙碌且庄重的景象。大臣们纷纷各司其职,为登基之事出谋划策,不敢有丝毫懈怠。

李善长作为律令总裁官,正与一众议律官日夜商讨着制定大明律的事儿。他皱着眉头,对众人说道:“这大明律关乎着我朝的根基,需得严谨周全,既要借鉴前朝律法的长处,又要贴合咱们当下的实情,绝不可马虎行事啊。”

刘基在一旁点头称是,说道:“李大人所言极是,律法乃治国之重器,需让百姓明白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方能维护天下的秩序呀。”

众人便又埋头于那厚厚的卷宗之中,仔细斟酌着每一条律法的措辞与细则。

徐达、常遇春等将领们,则忙着整顿军队,加强城防,以防有那心怀不轨之人在这关键时候捣乱。徐达一脸严肃地对手下将士们说道:“如今陛下即将称帝,这应天府的安稳便是重中之重,咱们可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若有差池,唯你们是问!”

将士们齐声高呼:“谨遵将军之命!”

我有个好友,名叫王二,在城中的一个小作坊里做工。一日,他找到我,满脸无奈地说:“陈生啊,你说这朱元璋称帝,咱这作坊的生意倒是受了些影响,官府征调了不少材料去筹备大典,活儿都少了许多,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谁让这是大好事呢,咱就盼着往后能跟着沾沾光咯。”

我笑着安慰他道:“王二兄,你且放宽心,等这登基大典一过,天下安稳了,作坊的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的,到时候你怕是要忙不过来咯。”

王二听了,也笑了起来,说道:“哈哈,借你吉言了,但愿如此呀。”

终于,到了朱元璋称帝的这一日。天还未亮,我便被那喧闹声吵醒,起身出门一看,只见街道上早已是人山人海,百姓们都身着整洁的衣裳,朝着南郊的方向涌去,都想亲眼目睹这历史性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