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艰难的过程(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俞大维点了点头,道:“两位都是熟人了,说说吧。”
宋鸿飞道:“因人员、训练皆不足,我们把60炮集中编在营属炮排,并扩编为连,方便统一管理、训练和后勤保障,这也是当前条件下的应对办法,战时再拆分加强到连。从军士营目前试点的情况看,效果非常好,连一级火力已能有效抗衡日军掷弹筒。”
“非常好,你们在有限的条件下闯出了一条路子。”俞大维脸上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颔首道,“继续沿着这条路线深入探索新战法,一旦条件成熟,便能在全军推行。”
“只是当前兵工业的现状,到处捉襟见肘,拆东墙补西墙,大量装备60炮不现实。”俞大维皱起眉头,有些无奈地道,“迫不得已之下,转而紧急仿制日军的掷弹筒,这个制造工艺较为简单,倒是较容易大量生产。”
宋鸿飞转头看向张谊道:“你说一下吧,掷弹筒在一线步兵分队使用的情况。”
“是,”张谊道,“从军士营的编装试验情况看,掷弹筒缺少瞄准装置和稳定支架,属于概率射击,必须极度依赖老兵的经验和感觉,并且命中率极其不稳定,单兵单桶,有时候或许五六发能迫近命中,但更多时候可能一二十发命中一发。”
张谊顿了一下,又道:“所以我们需参照日军掷弹筒的战术,小组编队,以一名技术骨干负责观察、测距和指挥,进行集火射击,方能尽力保证命中。”
宋鸿飞接过话头,接着说道:“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要想培养一名掷弹筒射手,需要耗费大量的掷榴弹用于日常训练,但显然我军没有这样充足的弹药供应条件,从实际的装备效果来看,远远无法与日军相比。”
“反观60炮击炮,不仅有瞄准装置和稳固支架,而且对于炮手的训练要求相对较低,训练代价远小于掷弹筒。相同训练水平下,一名合格的炮手采用夹击法基本上可以保证三发就能命中,杀伤力也要比掷弹筒大得多。”
俞大维静静地听着,若有所思。
凝神沉思良久,轻轻说道:“工业转移当中,产能一直受限。弹药供应必须先确保作战的需求,训练条件一时还无法满足。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吧,虽然只是权宜之计,但在当下也是没有其他更好办法的无奈之举啊。”
“是。”宋鸿飞和张谊也明白当前的现状。
宋鸿飞接着道:“在团一级或团以上炮兵火力,从淞沪的实战看,由于我军马政落后,又丧失制空权,极大限制了炮兵的发挥。德制75毫米步兵炮、pak37毫米战防炮、20毫米机关炮等装备,虽性能出色,但重量还是太大,不易收放转移,容易被敌火力压制。
他又道:“很多情况下,我军所能依赖的炮火支援只有具备较强隐蔽性和机动性的82迫击炮,尽管迫击炮也具有着自身的优势,但终究达不到身管火炮的压制和破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