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翰林新风(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翰林新风

晨光熹微,宛如一层薄纱轻柔地披洒在翰林院的朱漆大门上,为王柏踏入这方圣地拉开了序幕。他怀揣着满腔的热忱与抱负,脚步沉稳地跨过那道门槛,本以为即将置身于智慧碰撞、思想激扬的学术殿堂,然而,刚一落脚,一股浓厚得近乎黏稠的迂腐气息便扑面而来,将他紧紧包裹。

庭院之中,几株苍松翠柏傲然挺立,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可树下围聚的那群文人墨客,却仿若沉浸在另一个时空维度里,对周遭的变迁浑然不觉。他们身着素色长袍,头戴方巾,或摇头晃脑地吟诵着诗词歌赋,那声调抑扬顿挫,宛如古乐奏响,却又透着一股子刻板与机械;或为某句诗词中的一个字、一个词争得面红耳赤,引经据典,唾沫横飞,仿佛那一个字的斟酌便关乎着天下兴衰、文脉传承;又或是捧着古籍,在发黄的书页间探寻着历史的蛛丝马迹,为遵循何种古法进行考证而滔滔不绝,眼神中闪烁着偏执且狂热的光芒。

王柏微微蹙起眉头,心间犹如被一块巨石压着,沉闷不已。他暗自思忖:这便是传承大乾朝文化精髓、为朝政建言献策的翰林院?整日这般沉浸于故纸堆中,执着于华丽辞藻的堆砌,将古人的只言片语奉为圭臬,固然能延续文化的火种,可于当下时政的革新、民生的改善又能有几分助力?他深知,自己既已承蒙皇恩,踏入这关键之地,便肩负着打破陈规、开启新局的重任,绝不能任由这般腐朽之气继续弥漫,侵蚀这大乾朝的智慧根基。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柏每日与这些同僚们一同埋首于书海之中,整理典籍、校勘谬误。看似平静的学术交流背后,实则暗流涌动,一场思想的交锋悄然酝酿。一日,众人围坐于一间宽敞明亮的书斋之内,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下细碎的光影,映照在众人脸上,仿若为这场即将到来的论战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此刻,他们正探讨一篇有关古代水利工程的详尽记载。一位年逾花甲、胡须花白的老翰林,手捻长须,微闭双目,仿若沉浸在对古人智慧的无限敬仰之中,良久,才缓缓开口,声音沙哑却透着不容置疑的权威:“诸位,依老夫之见,这古代水利工程之精妙,实乃我等后人难以企及。单看这筑坝之法,古人凭借世代累积之经验,选料、选址、施工,步步精准,方成就那般宏伟且经久耐用之水利奇观。我等当潜心钻研,力求还原古法,切不可妄加揣测,引入旁门左道,坏了这祖宗的规矩。” 言罢,他环顾四周,目光中满是对众人的警示之意。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附和之声此起彼伏。王柏却在一旁静静听完,不动声色。待众人的目光如聚光灯般齐聚于他身上时,他才不紧不慢地站起身来,身姿挺拔如松,眼神清澈而坚定:“诸位先生,晚辈听闻这古代水利工程确有诸多令人称道之处,前辈所言,亦是真知灼见。然晚辈斗胆以为,时代如滚滚洪流,奔腾向前,当下之形势与古时已然大不相同。” 他微微顿了顿,目光扫视全场,见众人面露诧异之色,才继续说道,“就拿水源的探寻来说,古人凭借肉眼观察、经验判断,虽能觅得一些水源,可诸位试想,若如今借助一些新的工具,譬如特制的探测仪,运用物理之原理,便能深入地下,精准勘测水源方位、储量,相较古法,岂不是事半功倍?如此一来,既能节省人力、物力,又能大大提高水利工程的成效,惠及万民,岂不妙哉?”

此语一出,仿若一颗重磅炸弹在这静谧的书斋内轰然炸响。众人先是一愣,仿若听闻了什么天外来音,眼神中满是惊愕与茫然。紧接着,便有几位资历颇深的翰林面露愠色,眉头紧锁,目光如利剑般刺向王柏,那眼神仿佛在说:这毛头小子,怎敢在这神圣的翰林院大放厥词,坏了我等研讨学问的规矩!

一位白面书生率先发难,他 “嗖” 地一下站起身来,长袖一甩,满脸涨得通红:“王编修,你这话可就离谱了!这可是翰林院,是我大乾朝的学术圣地,你所言的什么探测仪,莫不是从哪本野史杂记中看来的奇技淫巧,在此胡言乱语,混淆视听!”

王柏并未动怒,他早料到会遭遇这般狂风暴雨般的反对。只是微微一笑,神色从容淡定,仿若一位智慧的禅师面对懵懂的信徒:“诸位莫急,且听我细细道来。这探测仪并非凭空臆想之物,实乃依据一些科学之理制成。就如同磁石吸铁,世间万物皆有其特性与规律,我们若能加以利用,便能开拓新的视野,解决诸多现实难题。” 说着,他信手拈来桌上的一支毛笔,以笔代仪,比划着解释起探测仪的工作原理,言辞简洁明了,却又句句切中要害。

尽管多数人依旧眉头紧锁,满脸狐疑,仿若顽固的磐石难以撼动,但王柏还是敏锐地捕捉到,有少数年轻学子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思索之光。他们平日里或许也对这陈腐的学风心生厌倦,只是囿于资历尚浅、环境威压,未曾敢表露心声。此刻,王柏的话语仿若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悄然照进了他们心底那处渴望变革的黑暗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