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谈未来(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刘丹下班回到家的时候发现于伟还没有到家,于是就径直去了厨房开始准备午饭。刘丹和于伟两个人并没有规定谁必须做晚餐,通常是谁先到家谁负责。而且如果一人负责了晚餐,那剩下的人就必须负责碗筷的清洗。

经过东北这快一年的生活,刘丹现在在做面食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比不上那些积年做面食的老太太们,但是至少大馒头还是做得像模像样。

刘丹往蒸屉里塞了几个大馒头,然后再在另一个灶头开始做起菜来。刘丹和于伟手里其实都压着不少东西,但是都唯恐被外人知道,所以两人在吃方面还是相对保守。不过即便如此,刘丹还是尽量保持着营养均衡。

刘丹炒了个韭菜鸡蛋算是荤菜,然后又炒了白菜心,最后用酸菜和豆腐做了一锅汤。毕竟吃馒头这种面食没有汤的话,还是有点难下咽的。

刘丹将几个菜端上客厅的炕桌时,于伟才急匆匆地赶回家。

“今天加班了?”刘丹一边招呼于伟,一边回到厨房准备将蒸屉里的馒头拿出来。

“嗯。”于伟应了一声,然后问道,“家里的鸡蛋和肉还有吧?要不要我去外面换点来?”

“如果方便的话,那就换点来。”刘丹晓得于伟的渠道非常安全,所以没有阻拦。“洗洗手准备吃饭了。”

两人坐在炕桌对面吃着晚饭,于伟问道:“你说你打算去机要科那边?”

刘丹点点头,“我倒不是冲着当场长秘书去的,我是想以后能跳出去发展。”

1990年代前后,国企进行改革的时候就搞过“三产”和“多种经营”,但事实上这件事在1970年代后期就开始有趋势了。后面搞“三产”和“多种经营”是为了给国企找一条自救的道路,而1970年代后期搞这个这是为了安置职工子弟。

随着风波期的结束,青年们也不再被强制要求下乡,同时一些有办法的下乡知青也找了各种门路回来了。于是各大城市就立刻塞满了无所事事且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青年,这对任何地方来说都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和隐患。

为了安置这些青年,地方政府自然是想尽办法扩大就业岗位数量。那个时候别说本地有点实力的国企了,甚至连小学校和街道办都搞起了“三产”。如果是1980年代出生的人大概都还记得自家学校旁边基本都会有个校办印刷厂,自己用的试卷啊、习题集啊,乃至本子啥的都是这里出产的。

这几乎是后世的大趋势,而且除了安置青年之外还有个问题就是平衡当地的男女人口比例。此时国内有不少城市往往是依附一个大型工矿企业而建立,但工矿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这是个男性非常集中且数量庞大的单位。

在当时交通条件不通畅的前提下,工矿企业的男职工自然只能在本厂或最多扩大到本地去寻找。于是这就意味着当地是没有足够多的女性来满足这些男性的婚姻需求,这自然也会构成隐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