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金陵新政(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金陵城皇宫,玄武殿。
朝阳初升,殿内已经响起激烈的争辩声。
"陛下,绝不能重用降清逃回的官员!这些人已经失去了节操,如何能让他们再掌朝廷重任?"兵部尚书杨嗣昌拍案而起。
"大明江山,原本就是与民同在。既然这些大臣悔过自新,何不给他们一个机会?"吏部侍郎冯铨据理力争。
朱聿键端坐龙椅,神色凝重。这个困扰他多时的问题,不仅关系到朝廷用人,更牵涉到整个南明政权的正统性和向心力。
李修然站在一旁,观察着殿内剑拔弩张的气氛。他知道,这不仅是一场普通的朝议,更是新旧势力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陛下,"等争论稍歇,李修然才缓步上前,"容我说一个东晋时期的故事。"
"东晋建立之初,也面临类似的困境。北方士族南迁,与江南本地势力之间多有摩擦。司马睿采取了'通达权变'的政策,既重用本地官员,又不排斥北来人才。正是这种包容的态度,才造就了东晋的繁荣。"
殿内安静下来,众人若有所思。
"况且,"李修然继续道,"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南明政权的凝聚力。我们需要的不是清算,而是团结。"
朱聿键眼睛一亮:"爱卿此言极是。来人,拟旨:设立评议院,专门负责考核官员,不问出身,只看才干。"
当夜,李修然被宫中小黄门请入御书房。
烛光摇曳中,朱聿键放下手中奏章:"先生,朕心中仍有疑虑。这些降而复归的大臣,真的可以信任吗?"
"陛下,"李修然沏了一杯清茶,"关键不在于他们是否可信,而在于如何建立一个新的制度。让制度来约束人,比单纯依靠道德要可靠得多。"
他展开一份早已准备好的章程:"这是臣拟定的《南明官制改革大纲》,建议设立以下机制..."
翌日,朝廷公布了一系列新政:
- 设立评议院,考核官员
- 建立海外使团,拓展外交
- 改革科举制度,广纳人才
- 成立商务司,统筹经济
"这些制度的核心,"李修然向朱聿键解释,"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每个官员都有发挥才能的空间,同时又受到制度的约束。"
然而,改革推行并不顺利。一些崇祯朝老臣对新政心存疑虑。
在礼部尚书史可法的府邸,几位老臣正在密谈。
"新政虽好,但变革太快,恐怕有失稳重。"一位老臣忧心忡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