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首都,我来了(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下出租车,王鸣岐就感觉特别舒服,熟悉的口音,熟悉的场景,还有那些熟悉的人。
“老板,要电话机吗?日本进口的。”
“老板,要BB机吗?便宜,摩托罗拉数显的,原价三千块,给您优惠两百。”
“老板,港台的电影看不看?”
王鸣岐看到了好几个后世的熟人,例如后来从事打印机代理的马守亮,从事电脑代理的韩轩,从事手机业务的李慧军。
这些人,无一例外的,正在中官村扫大街,几乎都在从事各种电子产品贩卖生意,什么计算器电话机,高档点的,已经开始贩卖电脑了。
王鸣岐轻车熟路的往后世自己店铺所在的位置走去。
四环边上的四海电子市场,是当时整个燕京最大的录像带集散地。
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四海市场就是个巨大的城中村。
成排成排的平房,杂乱无章的电线,四处都是广告的门脸,横冲直撞的黄色面的,天南海北的口音,构成了如今的四海市场。
门口,卖鸡蛋灌饼的阿姨正在招揽着生意。
前世刚开始干录像带和VCD生意时,王鸣岐没少在她这吃早餐。
“大姐,来个灌饼,两个鸡蛋,多放葱花。”
“多加鸡蛋多加钱。”
“知道,一毛钱一个嘛,加。”
“好咧,豆浆豆腐脑要不要?”
“来碗豆腐脑。”
王鸣岐真的馋了,好多年不曾吃过她家的豆腐脑了。
还是那熟悉的味道,尤其她家的豆腐脑,没有一点豆腥味,加上多多的芝麻酱和韭菜花,那味道,绝了。
“大姐,生意怎么样?”
“还是那样。”
“我感觉这里的人越来越多了。”
“那倒是,不过赚的钱没以前多了。”
王鸣岐边吃边和大姐聊着。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物价双轨制的关键时刻,各种物价上涨的速度,远超大部分人的收入增长速度。
去年一个月赚一百块,一家子就够花了,但今年没个一百五,平时都不敢吃肉。
“您啊,可以把价格提一提,哪怕提五分钱呢。”
“哎,大家都不容易,在我这吃早餐的,都是在这打工的小孩,要是一贵了,他们可能早饭都不吃了。”